来源:东方网
编辑:丁雯佳
发布:2015-12-1 14:08:41
相关推荐"展望十三五扬帆中国梦"系列访谈:绿色金融根本要靠制度来实现
图片说明: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做客东方网聊天室
东方网记者孙樱齐12月1日报道:近年来,我国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在一系列重要文件、法律中明确了公众参与的地位和办法。然而,在实践中,公众参与环保的现状不容乐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体系,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公众实质性参与环境保护全过程是题中应有之义。”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做客东方网“展望十三五扬帆中国梦”系列访谈时谈到,政府应进一步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规范并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应该融入其中,而不仅仅做旁观者、评论者。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做点事情。
“关键问题是怎么把老百姓和公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全民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是调动他的意识,更要驱动他的行动。”李志青以城市垃圾分类制度为例:“这么多年垃圾分类制度在中国推行得不是那么顺利,个人觉得和公众是否参与有很大关系。”李志青建议,除了给参与公众一定的正面鼓励让他有归属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公众对环保有一个认同感,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环保某些制度的建设当中。
“这个制度建设最核心的,从国内外实践来说,就是环境信息的公开。”李志青说道,作为老百姓来说,现在碰到的问题是政府宣传的环境改善程度与公众切身感受到的程度存在不小的差距。“环境的范围很大,公众如果没有参与到信息公开的过程当中,对环境信息则不可能全方位了解。”
李志青举例说道,2012年前公众连每天的环境质量都不知道,但之后在全国主要城市都已经公开了,慢慢树立起了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归属感。如果没有这种归属感,作为执行某项政策的主体来看,效果就大大折扣,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环境保护既要是末端治理,更重要的是源头治理,要让他在排之前就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