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Pod MP3 随身听使用手记
 

  苹果(Apple)电脑的那个缺角的苹果标志,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一丝另类。也许正因为另类,苹果才被IBM PC取代了个人电脑市场的主流地位,而只能在专业图形处理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但随着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史帝夫·乔布斯(Steve Jobs)重新入主苹果,苹果电脑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虽然仍不足以使大多数人为此就抛弃PC,转投苹果阵营,但也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苹果的赞叹与倾慕。而苹果推出的MP3随身听——iPod也同样具有苹果电脑那卓尔不群的纯正血统。

iPod造型高贵时尚

  

  第一眼看到橱窗中的iPod,笔者就深深地被这美丽的白色精灵所吸引。经过几天仔细了解,得知iPod已经可以在PC上使用后,笔者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一、简单即是美

  轻轻地把iPod放在手上,仔细端详,iPod生得四四方方,大小近似一副扑克牌,正面的纯白面板上覆盖着一层晶莹剔透的有机玻璃,好似白色的精灵身着一层细纱,配合背板采用的镜面金属材质,塑造出了一个散发着非凡气质的iPod——来自苹果林的白色精灵。iPod面板上分布着一组环形的按键,具体说来应该是五个按键外加一个能够360度旋转的转动环。其上则是一个可显示六行文字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屏,夜晚可开启白色背光方便信息阅读。FireWire接口(即IEEE1394接口)和耳机接口位于iPod顶部。整个iPod线条极尽简约,处处体现出苹果设计师的简单即是美的设计理念。

iPod顶部特写,从左至右依次为FireWire接口、耳机接口、Hold开关

  

  二、大肚才能容

  iPod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一块东芝(TOSHIBA)生产的1.8英寸5GB微形硬盘(另有一款iPod采用10GB硬盘),厚度只有5mm,却能够储存近1000首采样速率为160kbps的MP3,而且无论是高达320kbps采样速率的MP3,还是采用VBR(可变采样速率)压缩的MP3,iPod都可正常播放,同时还支持WAV、AIFF等音频文件。由于iPod采用硬盘而非光盘作为存储介质,配合内置的32MB缓存,iPod获得了超长的20min防震时间,即使再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影响享受音乐的快乐。可以想象,iPod具有如此大的音乐容量,如果没有一个高速的传输通道,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好在iPod采用了FireWire接口,依靠FireWire高达400Mbps的传输速率,导入650MB MP3音乐也仅仅需要1min左右的时间,相比大多数MP3随身听采用的USB1.1接口具有极大的速度优势。iPod内含了一块可以提供10h连续播放的锂聚合物电池,足以满足日常需要。

  

  三、人性化设计

  iPod不仅造型简练,操控也同样简洁方便,一只手即可完成全部操作。手掌握住iPod机身,大拇指正好落在环形分布的按键上,通过旋转转动环可以非常轻松地完成音量调节以及搜索歌曲,有点类似于索尼(SONY)的转点通(Jog Dial)。依靠它,从几百首歌曲中选择特定的歌曲也仅仅需要几秒钟,这是笔者觉得iPod最具创意的设计。iPod连接电脑以及充电都是通过FireWire接口,大部分IEEE1394卡都可正常配合iPod使用,但如果所使用的IEEE1394卡不能和iPod正常连接该怎么办呢?这里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手动强制iPod进入连接状态:按住iPod的MENU键和播放键直到iPod重新启动,屏幕出现苹果图示时迅速按住左右两个键,屏幕会出现FireWire图样,这时接上电脑即可正常传输歌曲,但须注意在此情况下iPod纯粹依靠内部电池运行,一旦电池耗尽,就可能导致iPod硬盘文件结构混乱,所有歌曲都须要重新导入;另外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是通过一个有外置电源的FireWire HUB,将iPod以及电脑分别连接到HUB上,这样就可以在传输歌曲的同时完成对iPod电池的充电。考虑到外出需要,iPod另外附带了一个旅行充电器,非常小巧,能够适应100~240V的电压,外出旅行也不用担心iPod没电了。

 

很多朋友以为iPod只能配合苹果电脑使用,因此对于购买iPod心存顾虑。iPod刚推出的时候确实只支持苹果电脑,后来才开发出能在PC上使用的软件——XPLAY。目前XPLAY已经发展到PRE 5版。利用这个软件,PC机可以把iPod识别为一个外置硬盘,这样就可以利用iPod作为一个移动硬盘使用,传输数据也和普通硬盘完全相同。但导入歌曲则必须将MP3文件拷入iPod的songs目录下,只有这样iPod才能够正确识别以及播放歌曲。目前的XPLAY还是有很多不足,例如无法编辑播放菜单、没有抓音轨及压缩MP3等功能,但由于XPLAY现在还只是测试版,相信以后会得到逐步完善。

 iPod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就是支持刷新Firmware。笔者最初购买的iPod是1.04版,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没有内置均衡器,不支持中文等等。2002年3月10日左右,苹果发布了iPod 1.1版本的升级文件,但由于当时还没有适合PC使用的升级软件,所以只能眼巴巴看着苹果电脑用户升级他们的iPod。几天后,网上终于发布了适合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升级软件,笔者于是也顺利升级成功。1.1版相比1.04版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增添了内置22种预设模式的均衡器;可以在播放中快进和快倒;支持简体/繁体中文显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iPod不支持中文文件名,不能播放中文文件名的MP3;iPod还特别增加了通讯录的功能,能够存储1000张电子名片,利用iPod的旋转键可以很方便地找寻名片,而且还支持导入Outlook中文通讯录,更加符合国人的需要。经过简单地刷新Firmware,iPod已不再是一部仅仅用于欣赏音乐的MP3随身听了。

  

  四、与MD随身听比较

  

  看完了上面所述,相信各位朋友都可以认同iPod是一款出类拔萃的MP3随身听。所以笔者也忍不住要把iPod和MD随身听作一番比较。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音质。一直以来,MP3的音质总是被认为略逊于MD采用的ATRAC压缩格式,其实那只是因为大多数MP3文件只是采用了128kbps采样速率,另外由于目前流行的MP3随身听基本采用闪存卡作为存储介质,而闪存卡的价格居高不下,为了节省存储卡空间而不得不使用低采样速率的MP3,使人产生MP3音质差的印象。但如果使用优秀的抓音轨软件(如EAC)配合目前最好的MP3压缩软件LAME 使用,音质完全可以和MD随身听一较高下。笔者自己采用以上两个软件将一张CD压缩成最高质量的MP3大约有150MB左右,用iPod配上索尼MDR-E888耳机试听,丝毫感觉不到普通MP3随身听低音发破,高音刺耳的缺点,更多的是一份醇和的音乐气息。当然如果要求更高,iPod也可以存储9张CD容量未经压缩的WAV文件,可以接近CD音质!

  从易用性方面来看,显而易见,MP3无论在使用的便捷上还是音乐文件的来源上都比MD随身听方便,iPod更凭借其5GB的超大存储容量,即使全部储存最高质量的MP3文件,也可以保存超过30张CD的歌曲,完全不存在使用MD随身听出门还要携带MD碟片的问题。如果只是聆听一般的流行音乐,大可不必自己录制,因为128kbps采样速率的MP3文件的来源是很丰富的。而使用MD随身听则基本上全部歌曲都要自己录制,就算采用最新的NET MD随身听,在保证音质的前提下,也只能够达到16倍速的录制速度(虽然索尼的NET MD随身听可以在LP4模式下达到32倍速,但此时的音质已不适合欣赏音乐),相比iPod的FireWire接口传输速度慢得多。当然,iPod的10h播放时间远远比不上MD随身听,但已能够满足日常需要。然而iPod具有的通讯录以及可作为移动硬盘使用等特殊功能,都是非常实用的功能,也是MD随身听所不具备的。可以说,在易用性方面,iPod占有更大的优势。

  

  价格方面,相对来说是iPod的最大的不足,接近4000元人民币的价格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毕竟,就算是最贵的NET MD随身听也不过2400元左右。很显然,MD随身听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iPod依靠唯我独尊的时尚造型以及实用的人性化设计也一定会赢得人们青睐。

  

  结论

  

  虽然iPod价格高昂,但依靠源自苹果的造型设计以及完善的功能,纵观整个随身听市场也很难找到一款能与之抗衡的MP3随身听,甚至就连MD的新贵——NET MD也不可对它小视。 (作者:Steven Fong,本文出自《新潮电子》2002年第5期,更多数码文章请详见杂志)

  

  参考资料

  支持的音乐格式 MP3(最高采样速率320kbps)、MP3 Variable Bit Rate(VBR)、WAV、AIFF

  存储介质 5GB硬盘(另有10GB机型)

  防震时间 20 min

  最大输出功率 60mW(每个声道 30mW)

  液晶屏幕 2 英寸(对角线),白色背光

  输入与输出接口 FireWire(IEEE 1394),3.5mm立体声耳机接口

  电池 1200 mAh充电式锂聚合物电池

  支持语言 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荷兰文、丹麦文、

   挪威文、葡萄牙文、芬兰文、瑞典文、韩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尺寸(L×W×H) 102mm×61.8mm×19.9mm

  重量 185g

  配件 iPod 耳塞式耳机、苹果 FireWire、信号线(2 m)、苹果 iPod 电源

   转接器、iPod 随机光盘(内含 iTunes 2 软件、电子文档、使用指南)

  参考价格:3400元

  生产厂商: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

  参考网址:http://www.apple.com.cn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2002 Eastday.com
手机动态手机动态 东方多媒体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