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知道,在上海有一些被称为“棚户区”的地方,那里人口稠密,生活条件恶劣。卢湾区的打浦桥地区曾经就是这样的穷街陋巷。然而,您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这样的棚户区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楼宇和美丽的绿地。这激动人心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条十年前的新闻。 这是1992年,上视新闻播出的“上海第一块毛地批租”的消息,从镜头中你可以看到打浦桥地块密集的棚户简屋。据《地方志》记载,到1993年,这里仍有近10万平方米的棚户,市政设施极差,当地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1992年1月28日,黄菊同志专程到棚户最集中的“斜三”地区进行调查,“斜三”地区成为全市第一块毛地批租的地块,由此也拉开了上海利用外资,以土地有偿出让的方式改造旧区的序幕。 很快,打浦桥地区以惊人的速度蜕掉陈旧的外衣。今天的打浦桥,7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住宅相继拔地而起,使近万户居民搬进新居;40万平方米的商务设施心及10万平方米文化设施陆续建成,昔日的“下只角”一跃成为今天人气旺盛的“金腰带”。同样在卢湾区,还有一个奇迹的诞生是太平桥地区。无论是充满了异域风情、勾勒上海迷人夜晚的新天地,还是绿树成荫、芳草依依的太平桥绿地,都让年轻人很难想象出,这里十年前都是成片相连的棚户区。而那些已经搬离了棚户区的老人,闲暇之余,常回去看看就成了她们晚年生活的一大乐事。 其实,这样的变化,在全市任何一个昔日的棚户集中区都在发生着。1990年到如今这短短十多年间,“两湾一宅”、虹镇老街等一批又一批棚户区被夷为平地,总面积达2800万平方米的穷街陋巷从上海跨世纪的发展蓝图上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一批文化娱乐场所和大型公共绿地。在上海,棚户区的形成和消逝,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显现了不同寻常的上海速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