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险峻崎岖,风景最具诱惑力的公路之一,它囊括了几乎所有西藏具备的风光和风情。从五月一号开始,广角记者和一群勇敢的上海自驾者,一起踏上了这条极具生命感与历史感的线路,记录下那些最普通的、却也最珍贵的故事。
(邬先生:在5千多米的山顶,旁边就是落差两三千米的悬崖。)
(徐小姐:我怕我没有再有勇气走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1954年建成,沿途最高点海拔5200米,全线长3176公里。】
(邵先生:我对西藏就像上瘾了。)
(摩托车手:这是我很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东达山口,是川藏公路上海拔最高的地方――5200米。记者和近50名来自上海的自驾者,组成了一只车队,从成都出发后,用了不到三天,行驶了一千多公里,赶到这里。
(邬先生:他们向往西藏的蓝天、白云,向往那的冰川,向往那里的朴素,险峻,那里的那种荒芜人烟,还有那里的艰苦环境,反正就是向往神秘的西藏。)
(谢先生:这是一块净土,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那边生活,是什么样一个理念让他们能够这样的生活,我就觉得很值得探讨一下的。)
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车队驶上了川藏公路,但是,大部分队员还没来得及体验自然的美景,就被强烈的高山反应,打了个措手不及。
(队员张小姐:最主要是那种头疼的感觉,在半个小时之内就从太阳穴一直,然后又绕到头顶,这种疼法没见过。)
(队员:而且头疼的位置是在不停的移动,而且司机讲会脑水肿,所以就比较紧张。)
(邬先生:最严重的呕吐,头晕,呕吐,然后是吃不下饭,嘴唇发紫,甚至都有人打道回府那种想法。)
在这52人里,至少20名队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发应。徐峰是队伍里最年轻的队员之一,本来身体就有些瘦弱的她,在进藏之前患上了感冒,大伙都劝她放弃这次西藏之行,但倔强的她还是执意和车队一起进藏。
(徐峰:然后每天赶路,然后就开始发烧了,一下子发烧了,我那天发烧是38度多,然后就好象你在上海有39度多那个感觉,不能动了,痛得不行,然后也酸得不行。)
进藏的第四天,徐峰倒在了车中,无法动弹,到底是进还是退,在车载电台里,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徐峰:我一个人在车上,然后控制不住了,然后眼泪刷刷的掉下来了,其实一方面是因为牙齿痛,然后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我好怕,我怕我自己走不动,走不到拉萨。因为我更加怕的就是我因为身体不好,我怕我没有再有勇气走川藏公路,所以我很希望把这段路给走完了。)
徐峰的困境,引起了队友们的关心,既然已经驶上了川藏公路,那么尽量不让每个人掉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邬先生:一个我们准备有氧气,实在不行的时候进行吸氧,这是最有效的一个方式,还有就是给他,舒缓他的精神压力,心理作用下害怕高原反应,如果人累了其实也会头疼,很多人以为就是高原反应,把这一块东西都解释通,然后把他注意力分散,然后让他睡觉,逐步逐步让他自己适应,通过自己的身体来适应。)
药品、氧气,还有队友的关怀和体贴,让徐峰在意志上战胜了高山反应,下定决心完成剩下的路程。
(徐峰:你牙痛,我拿牙痛的药给你,消炎的药,专门针对牙痛消炎的药,你那个喉咙发炎了,我专门拿那个喉咙发炎的药给你,大家是一体的,我们是一个整体。)
两天后,当车队又一次经过海拔五千多的色季拉山口时,队员们已经可以从容面对恶劣的天气,和高海拔的考验了。
(感觉怎么样]:就觉得过5千米的时候觉得头有点涨。2139我是呕吐,吃完就吐,但是现在应该说没什么问题了。)
剧烈的高山反应、恶劣的道路状况,让队员们充分体味到了这条公路的危险和挑战。而将他们带到这里的人,就是眼前这个中年男子,他叫邵广达,一年前,他曾独自驾车穿越了川藏公路,历时七十天。
(邵先生:一个人自己单车走川藏线进入西藏,因为对于很多城市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的,(其实)我只不过想证实一下我自己,很多人都感觉不大现实的事情,我想证实一下,我自己能完全做这件事。)
对于他来说,进藏,不再是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旅游,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征服。
(邵先生:有时候头会经常的疼痛,还有一些有一种发高烧的一种感觉,气喘很紧,胸闷。别恐惧没有隔离栏那的那种山路,因为很多车辆交会就是避让的,很多车子只能一条路,只能单行放行。)
当然,无论是征服自己,还是征服川藏公路,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邵先生:因为我当时开的是轿车,把油底壳给碰了,造成了只留下一块,那时候是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的,因为那里相当于无人区,没有人的,是在雪山那边,也没有手机信号,我当时感到确实很恐惧。)
不过,最终,邵广达还是征服了这条危险的道路,他的举动在不少网友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开始发现了一种崭新的旅游方式,可以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脚步,去发现西藏。
(邬先生:非常感动,然后也是激发了一个他能走我们也能走,他单车能走,我们那么多人更能走(的想法)。
就这样,在上海热线越野俱乐部的组织下,一个进藏车队很快组成了。
(邵广达:50多个人从上海直接走川藏线,在从青藏线回,几乎没有任何团队组织过这么大的规模的,因为风险实在太大了。再说我们这次组织方,因为参加的人员岁数比较大,将近30到50的跨越,比较大,所以这方面比较危险。)
对于绝大部分上海人来说,遥远的西藏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这片高原,对都市里的人来说,格外具有吸引力。
(队员:作为一个中国人,世界屋脊最高峰在我们国家,你应该自己要去亲身经历一次。)
(队员:有些地方你如果喜欢可以住下来,停住自己的脚步,见了美丽的风景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停下自己的脚步。)
这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支民间进藏车队了,21辆车,载着近50名满怀对西藏的向往的队员,踏上了一条前途未知的道路。
在穿越川藏线的过程中,一些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的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来自四川的冯先生从成都出发,已经在路上骑了十五天了。
(摩托车手陈先生:这是我很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就是从我骑摩托车以来,都有这么一个想法,所以这一次我选择这么一个时间到拉萨去一下。)
而广东的王先生和他的朋友,则是从丽江出发的,在大雪纷飞的色拉山顶,他们遇上了我们的车队。
(车手:[为什么要来西藏?]想来了,这是一个考验。因为想来,因为我比较喜欢骑自行车旅游,再说西藏没有来过,也就骑自行车过来了。[现在感觉怎么样?]西藏很好,但是今天的天气很糟糕。)
(邬先生:可能我们开一天的路程,他们骑车要骑四天五天。徒步的人可能时间更长,他们在享受着旅游的乐趣的同时,其实他们的毅力是相当感人的)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西藏的梦想,尽管想法不一,途径不一,但都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向着心中的目的地前进。
(老廖:[我们现在是在什么位置?]巴塘到芒康的峡谷里面。[这条路路况怎么样?]路况很差,是土路,而且很危险,有泥石流。遇见过,一堵就是一两天。而且上面落下来。雨水把泥土浸泡松了,石头就会掉下来,承重不住石头的重量。)
(老谢:转道多,然后下坡陡,还有一个就是冬天的时候有积雪积冰之类的。)
跟我们熟悉的公路不同,泥石流、冰雪天气,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条公路几乎一直处于维修的状态,而色拉山更是集中了川藏公路的险峻,九曲十八弯的路面,路边几乎看不到底的悬崖,成了许多驾驶者的噩梦。
(邵先生:(有时候)它整个半壁的山一下塌下去,它本来是一条公路,等它塌好的时候那条公路已经没有了,他就是成了一个山坡,斜的山坡,没有路了。)
虽然时间已经是五月份,但天空忽然下起的大雪,给车队的行进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前面的队员通过车载电台,不断报告着路况。
(电台实况:看不见路,然后雪大以后周围全是白的,隐隐约约的车的影子在往前走。前面也是一片白茫茫的,我只能在雪的当中走了,两边都看不见了。)
(邬先生:照仅有的理论知识,低速、低档,有四驱的挂上四驱稳住方向盘慢慢往山下开,同时也欣赏一下美丽的雪景,下来以后大家都感觉对自己是一种挑战,是一种成功。)
好不容易转出山口,车队又遇到了意外,在看似平整的沙石路面上,邵广达的车轮陷了下去。
(现场:装绞盘拉车现场)
(老谢:好了好了,快快)
一个小时后,车队重新出发,不过对于邵广达来说,小小的意外并没有让他沮丧,却反而让他体会到了不少东西。
(邵先生:我说旅行就像人生一样的,路况很不好的路段,我只能放慢车速,摸索着一点点一点点的过去,就像人生一样的,你的一生当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的确,对于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穿越川藏线,绝对不是一趟简单的旅行,在雪山、悬崖之间,在那些狭窄的道路上,西藏,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刻在了他们的心里。
(徐峰:在一种没有工作的压力,然后没有人际关系的压力的情况下,你完全放松地去过另一种生活。)
(邬先生:把这种休闲、挑战,对自己的一种境界的提升,或者说磨炼自己的意志,把这一方面加入到了旅游概念中去。)
(邵先生:我感觉西藏是一个人间的香格里拉,我们在城市里失去的很多东西,我们在西藏应该能够找回来。)
经过十天的艰苦跋涉,车队顺利到达了拉萨,目前,队员们都已经平安回到了上海。
或许对于这些自驾者来说,这趟穿越川藏线的过程,只是人生旅途上一个小小的插曲,但是,在那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上走过后,每个人都有不少收获。这次的穿越活动已经结束,但是带给我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旅游,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或许已经不是传统的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模式,把意志的考验、生活的感悟溶入其中,是不是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收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