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令人好奇的学校;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 许多风云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 《东视广角》敬请关注《走进女校》。 延伸您的视野,贴近您的生活。大家好,这里是《东视广角》。在上海,有一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这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女子中学。很多人都对这所女校充满了好奇,最近,她迎来了自己115周年的华诞。我们借着这个机会,走进了这所学校。在校园中,一位女生给我们讲述了她由抵触女校,到爱上女校,继而成为女校中成功一员的故事。来看记者报道。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高二8班的闵舒晴,是班长,又是校学生会传媒部部长、校报主编。但就在一年半前,这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反感和抵触。 2006年4月,当时在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念初三的闵舒晴,在填报中考志愿时,和家人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母亲郑秀红:应该来说是一个小秘密吧,她就喜欢考复旦附中,她也在墙上贴了一个复旦附中的志向,是一个目标。) (闵舒晴:当时我爸爸向我提出了他心仪已久的学校:市三。) 父亲所说的市三,就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闵舒晴事前压根儿没考虑过,要去一所女校就读,因此她心里觉得很别扭。 (闵舒晴:为什么要去市三呢?这样一所都是女孩子的学校有什么好呢?市三好像对你性格的完善起到一个负面的作用,在一些同学之间是非常盛传的。) (母亲:实际上社会上对这个学校的说法有很多,尤其是大家觉得单一性别,有很多人持不同的意见。好像觉得女生到这里好像,有的人说,跟人相处不是很好,有点自傲,等等,说法是蛮多的。) 闵舒晴本来指望着母亲能够支持自己的选择,但没想到,在父亲的劝说下,母亲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 (父亲闵剑欣:这个学校毕竟是个100多年的名校,而且教出了不少出色的学生,所以作为一个女生,能进这个学校,我觉得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闵舒晴:妈妈跟爸爸统一战线了,一直在我耳边吹风,哦哟市三好学校好学校,在吹风,我就有些反感。) 后来,由于父母的不断劝说,她还是妥协了,最终填报了市三女中。 (闵舒晴:如果真的我考到这个分数线,有机会进了,那怎么办呢?自己偷偷哭,但是没有让他们知道。一开始事实上我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想改,自己偷偷改。) 最终,闵舒晴被市三女中录取了。一开始,她连去上学都十分不情愿,而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她渐渐发现,这个特殊的环境给予了她许多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机会。 (闵舒晴:我真正转变过来,还是在真正走进市三之后。其他学校,男女搭配的一些合作,往往打头阵的是男孩子,女孩子躲在后面,但我们就不一样。可能比混中的女孩子,更自信,更坚强,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要她们自己来做。) (母亲:在单一性别的学校,女生是唱主角的。我觉得她变得自信了,(和)初中(相比),应该来说是完全换一个人了。) 现在,闵舒晴放下了一年多前的很多顾虑,和她的女同学们,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一起享受着快乐的校园生活。 (草地上围坐着采访:) (同学陈立:一开始进教室的第一天,那个感觉还是蛮怪的,望出去全部都是女的,后来呆久了之后,因为同学们都像姐妹一样,相处很愉快的。) (同学郑双:像搬书也好,搬水也好,很多重活粗活,都要女生自己来做,开始会觉得不习惯,后来其实也是把你的潜力给逼出来了。因为没有人帮你做,必须自己独立去做这事情,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在潜移默化培养我们独立的性格。) (同学周珝捷:包括社团节上演话剧,男生(角色)都是女生来演的。) (同学郑双:包括有时候女生的一些生理状况,我们都无所顾及的,就在班级里说,我怎么怎么样,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每个人都能够给予你相应的帮助。这在混中的同学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是上海市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学,学校的前身,是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中,1952年,这两所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很多女名人,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除了著名的宋氏三姐妹,还有曾任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的朱丽兰、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量、文学家张爱玲、著名导演黄蜀芹等,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如今的市三女中,还保留着年代久远、优雅美丽的老式校舍,校园中心更有绿草如茵的大草坪,被誉为“花园式学校”。 在大草坪上训练的这群女生,是校垒球队的队员。市三女中从1992年建立女子垒球队,在各大比赛中屡获奖牌,成为了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担任投手的高三4班学生金佳颖,留一头短发,看上去像个假小子。从预备班开始,她在这个垒球队呆了整整7年。 (金佳颖:一开始会觉得很好奇,然后到后来会觉得很厌恶它,因为每天训练太辛苦,然后等到你比赛有了成绩之后,就会觉得学这个东西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就会比人家多很多乐趣,会收获很多。) 开朗外向的金佳颖,性格很有几分男孩子气。金佳颖说,像她这样的女生,在学校中经常会扮演男生的角色,而她也往往愉快地默认了。 (金佳颖:到了高中,刚开始军训,大家都不认识,会觉得这是男生。领书,还有我们出去比赛,火车上面,大家一个个箱子,教练也很顺口的,谁谁谁出来,拿这个拿那个,搬到上面去。本质是女生就可以了(笑)。) (同学周珝捷:在女校,并不缺少男生的元素,我们这边也有假小子,性格就像男生一样,比较豁达的,和另外一些女孩子比较细腻,就互补呀。) 当然,作为一所女校,这里最具特色的,还是开设了不少专门针对女性的课程。 在一所女校里,女生和男性教师的关系,是难以回避的话题。来自山西的杨志军,是市三女中的一名物理老师,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回想起刚来这所女校应聘的经历,杨志军至今还觉得有些好笑。 (杨志军老师:他们(亲友)一开始觉得蛮奇怪的,你怎么去那里了?我刚开始觉得蛮奇怪的,不了解,也觉得蛮神秘的。就想试试看。) 杨志军被录用后,一开始,他的教师生涯并不顺利,他发现自己在师范大学学的知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并不完全适用。 (杨老师:没想到还要想一想女生怎么学物理的,男生怎么学物理的,这个在大学里从来没想过。我自己感觉很明白很懂的东西,她们会觉得很难,但是我感觉很难的东西,她们有时候倒感觉很容易。所以刚开始找不到她们的规律。) 除了教学上的差异,男女的性别差异,也让刚参加工作的杨志军分外头痛。 (杨老师:主要顾虑就是交往的问题,跟女同学怎么交往。因为女生感情比较细腻,再说男老师,她们表面上不关注,其实还是很关注的,一言一行,每一个举动,她们就会记在心里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杨老师说,当时,由于还没有掌握和女生沟通的技巧,一些调皮的女生让他吃了很多苦头。 (杨老师:因为男老师在女学生面前很难很凶的,如果你很凶,效果也不是太好,因为不能很凶,所以她们就。。。嘿嘿。) 此后,在市三女中工作的8年时间里,杨志军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女性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也正是这所女校,对于每一位教师的特殊要求。 (同学郑双:发现我们市三很多东西,和其他学校,进度都不一样,我们有时候也会和老师交流,老师有时候会说,我们是完全根据女生接受新事物的方式方法和速度进行规划。) (杨老师:可能要有一段时间,几年的时间,然后会慢慢适应。) 11月3日,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建校115周年的纪念日。早晨刚过9点,73岁的瞿明明老人,就在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下来到了校园。为她推着轮椅的,是当年教过她的老师徐尚均,今年已经90岁高龄了。 (徐尚均:054我的学生可好了,50多年都有联系。) (瞿明明:我每年都来的,我是同学理事会的理事。我是老祖宗了。) 瞿明明老人是1943年入校的老校友,解放前夕,曾参加学校的中共地下党活动,在上海解放的那段日子里,她和徐老师等一批积极分子,一起开展了对敌斗争。解放后,她被推荐到上海社科院从事宗教研究。毕业57年后,学校迎来了115周年校庆,她再次回到校园,对于当年校园里的一物一景,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实况:这个大道,一直到五一大楼的。还有这个大草坪,现在变运动场了。我现在忘记了,要去看一下。) 瞿明明的女儿,也是市三女中的校友,1985年毕业,现在是上海市公路局的一名工程师。母女俩与这所学校有着割不断的感情,她们决定,让今年读小学5年级的女儿也报考市三女中。 (瞿明明:她(女儿)也是这里的毕业生,这个人(外孙女)马上就要进去了,我们想给她一点印象,希望她就到这里来。) (外孙女:[你想考这所学校吗?]想的。因为我老妈也是这个学校的。[还有你外婆?]恩。) 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各异、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上千名女性,汇聚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共同庆贺母校的115岁生日。对于她们来说,今天这样的机会,绝不只是一次普通的相聚。 (76届校友:我们老早,我们班就在上面三楼,记得记得,这是我们老师,这里两个。) (04届校友:在男女混校,你可能会谈谈朋友什么的,可是在女中,你就能找到真的很知心的,人生得一知己。) (04届校友:我在这里呆了7年了,这段日子是我最怀念的,最开心的日子。) 虽然,教育界对于单性别教育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议,如何扬长避短也是学者、专家们需要研究的课题,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女生正在市三女中这片天地里快乐地成长着,我们也祝愿这所学校今后能够不断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女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