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而老有所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里,因为多种原因,一些步入晚年的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遇到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上海市各级政府积极筹划,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这种新的养老模式到底效果怎么样,我们先从发生在长宁区的一个故事说起,来看记者的报道。
9月14日上午,一位戴着黑纱的中年男子,来到新泾镇福泉居委会的办公室,委托居委会干部帮他寻找一对与他非亲非故,只见过一面的老夫妇。
中年男子:是这样一桩事情,怎么呢,因为(妻子)姚洪芳生病的时候,两位老人蛮关心她的,那么也送了一点礼,电话里面,也一直打电话过来,相当关心。而且还送了很多钱。
谈话间,长宁区新泾镇福泉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位中年男子叫做李林华,他的妻子姚洪芳,原本是新泾镇上一对老夫妇的家政服务员。今年9月,姚洪芳因患胃癌去世。去世之前,两位老人曾带了600块钱去探望姚洪芳。
李林华:今天想趁这个机会,请两个老人过来,我想退(钱)给他们。
年过八旬的陆仁歧、诸银林夫妇,一直没有生育子女,年轻时夫妇俩曾收养过一个孩子,辛辛苦苦将他抚养长大,没想到,成年后的养子却与父母形同陌路。两位老人步入老年后,无依无靠,没人照顾。而诸银林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两位老人靠着每人每月620多元的养老金,日子过得很艰难。
诸银林:我们两人非常苦,家里脏得不得了。都是垃圾,洗衣服是老头子洗,穿得脏来,像拖把布。
陆仁歧:老太身体又不好,看病要拖她去,拖她来.
在上海,类似这两位老人的情况,占到了相当的比例。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上海市正式推行“居家养老”政策,按照当时的标准,人均月收入在800元以下,60岁以上,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可以享受“居家养老”待遇,也就是由政府出资为老人聘请家政服务员。
陆仁歧、诸银林幸运地成为了这项政策的受益者,2005年1月,47岁的家政服务员姚洪芳,来到了两位老人的家中,她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老两口的生活质量。
陆仁歧:服务员来了以后帮我们弄得很干净,我们很舒服,所以看到她来,开心得很。
诸银林:非常能干,帮我两间房子像自己房子一样,一间一间收拾下来,做了一间再做一间。我真幸运,开心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2月中旬,姚红芳突然被查出患有胃癌,病情迅速恶化,今年9月,姚红芳因病去世。在姚红芳患病住院期间,已经和她结下深厚感情的老两口,拿出了省吃俭用的600元积蓄,亲自送到她家中。
正是因为如此,姚洪芳去世后没几天,她的丈夫李林华就上门来还钱。李林华说,姚洪芳生前在老夫妇家工作得很愉快,这钱,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收。
李先生:老人本来拿一点退休工资。很低的。我们作为小辈应该不可以收的。
在居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李林华见到了陆仁歧、诸银林夫妇,双方见面之后,都显得非常激动。
实况:李林华:阿姨。诸银林(哭):阿姨怎么走掉(去世)了?阿姨怎么会走掉了?
老人坐下后,李林华立刻掏出600块钱要还给他们,但两位老人坚决不肯收下。
诸银林:姚洪芳对我们像对父母一样好,姚洪芳对我们非常好。我说不完的好。姚洪芳如果在的话,我们两家人家要攀亲眷的。
姚洪芳离开后,陆仁歧、诸银林两位老人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幸运的是,今年5月,他们迎来了第二位“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黄玉明。
黄玉明:阿婆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跟我讲。
37岁的上海人黄玉明,拥有殷实的家庭条件,虽然她是下岗工人,但丈夫有稳定的收入,家中长辈给她留下了五套房子,光出租就有可观的收入。但她却心甘情愿,当上了一名居家养老的家政服务员。
黄玉明:我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就没有了。我总归觉得这社会帮助了我,我现在这个家庭条件也不错了,我也应该付出一点,我也现在这样做,给我儿子也知道,应该怎样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因为过了不久的将来,我也会老的,给小孩一个榜样。
手脚勤快,性格开朗的黄玉明,每天来老人家里做两三个小时的家务,极大地改善了两位老人的生活质量。
居委会工作人员:阿婆,现在新的服务员好吗?诸银林:好的,非常好。非常好,她样样肯做,3800一天一张床,帮我把被絮拿出去晒,帐子换掉,那么还要给我,换了被子,拿到他们家里去洗。这里不方便,我们老式的洗衣机,他们全自动的洗衣机。拿去洗。我真的,一直苦恼没有人做(家务),两个阿姨,都好,我真的称心。谢谢!
黄玉明:对他们,我像对自己奶奶、对自己爷爷一样。他们需要有人去关心、关爱、呵护他们,他们家中有许多困难,看到这种情况,我义不容辞。看到他们身体好,每天看到他们,感到很欣慰。
随着上海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为了老人们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年初,“居家养老”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身体只能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享受此政策;9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无条件享受居家养老。新泾镇上的另一位老人刘彦坤也同样享受到了这项福利待遇。
照顾老人实况:周雪美:外婆手擦擦。刘彦坤:嗯。周雪美:擦擦干净。好来。手洗洗。不要呀!弄一点肥皂擦擦香来。
刘彦坤老人今年已经90岁,4年前,她因脑溢血引起了脑瘫,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虽然几个子女日夜陪伴,但时间一长,儿女们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女儿:我妈妈这个毛病已经生了4年了,将近4年了,当初呢,其实我妈妈身前是一个知识文化很高的一个老人,她的思维能力很清晰的,那么照顾了几年以后,其实我们身心也很憔悴的。
2005年,居家养老政策一出台,刘彦坤老人的子女就为她申请了一位居家养老服务员周雪美。服务至今,一家人对周雪美的服务都十分满意。
女儿:我觉得小周的工作呢,做得相当到位。有时候大小便拉出来的。那么小周看我一个人也蛮吃力的,她说,姐姐我来,小周作为一个家政服务员,这样工作,真的做得很到位的。
周雪美:我很珍惜这个岗位,虽然就是说工资不是最高,但这些老人很需要(我们)。因为他们以前为社会作出了许多贡献,现在睡在床上,希望更多人关心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爱。
姚洪芳、黄玉明、周雪美这些家政服务员,都是来自“黄琴放心保姆服务社”。居家养老政策推出后,新泾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这家保姆介绍所合作。那么,什么是放心保姆呢?
培训实况:黄琴:还是要重申钟点工的规章制度。第一点,到了东家,不拿东家一针一线,包括一张草纸、一张餐巾纸,都不能动用它们,我们还是要强调,擦什么地方,用什么布。有的一家人家有十几块,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布擦什么,那个布擦什么。
正在为家政服务员上课的,就是“放心保姆”服务社的创办人,黄琴,63岁的黄琴原来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家境殷实的她,本可以过上舒适的晚年生活,但为了方便大家,她办起了保姆介绍所。
黄琴:在我退休之前,我因为一直是用保姆,但是几次换了以后,家里总归是不放心,这样东西少了,那样东西少了。我后来我想了,我退休的时候,是不是我办一个放心的保姆?
黄琴说,正因为自己有亲身经历,她能够深深体会到,不少家庭找不到放心保姆的烦恼。因此,2000年,她成立了非盈利性的“放心”保姆服务社。6年多来,黄琴通过严格挑选、规范培训,共为社会输出了400多名,让雇主家庭绝对放心的保姆。
黄琴:放心保姆我一共有89个人,就是钟点工,那么派到外面去(全日制)有300多个。
记者在长宁区新泾镇采访时了解到,从2005年起,新泾镇政府与黄琴的放心保姆服务社合作,由该服务社指派家政服务员到老人家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新泾镇马国蓉副镇长:我们在05年与黄琴放心保姆介绍所作了沟通,订了一个协议。
黄琴:他们就跟我谈了,是不是我们新泾镇的居家养老你能够帮一下忙,减轻一下他们的压力,因为我们上海下岗工人没有那么多,老年人是很多,需要我们服务。所以说因为他知道我们手上有很多放心的保姆。
新泾镇马国蓉副镇长:到07年8月为止,已有一千多个老人享受到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过去中国家庭一般都是大家庭,现在逐步趋向于小家庭,所以,老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随着这样一个趋势,我们"居家养老"为这些老人提供了一个慰籍,同时也为他们解决了孤单问题。
新泾镇民政科桑叶清科长告诉记者,居家养老在上海推行已有两年了,最初招募了一批志愿者来当家政服务员,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新泾镇民政科桑叶清科长:我们搭建了服务班子、招了一部分志愿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碰到几件事,一个是队伍不稳定,第二是业务不熟,第三是资金有限,和老年人需求的量之间有差距。
因此,新泾镇与“放心保姆”合作推出居家养老,大大解决了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接受服务的家庭也都交口称赞。
老人的子女:我们家里面只有男的没有女的。女儿在桂林公园,太远了,洗澡很不方便的。现在有小黄来,我是很开心的。我妈妈满意得不得了。人也胖很多。一直想小黄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来。想她了。
新泾镇民政科桑叶清科长:有的老人提出对志愿者不满意,有的志愿者提出老人难服侍。举个例子吧,我们自己的服务刚开头的时候,碰到好几次:服务员走掉了。老人一下子失去了服务员,老人有服务员有安排,走掉了就措手不及。我们合作以后,万一有服务员志愿者生病等等突发事件,放心保姆能及时地、几乎是24小时提供交换人员进来,弥补了我们的缺陷。
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了解到,居家养老工程被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目前,全市总计约有12.5万名老人享受到了居家养老,而到2010年,这项福利将覆盖25万老人,到那时,将会有更多的老人能够分享到这份夕阳里的温暖。
居家养老不仅给老人带来了晚年生活的便利,对于一些工作忙,陪伴老人时间少的子女来说,也着实帮他们分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压力。但推行居家养老并不意味着子女从此就可以完全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居家养老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老人更多的还是需要来自亲情的关怀。居家养老的施行,正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关爱老人,就是关爱今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