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东方多媒体>>最新节目>>正文 |
|
|
迷惘的"夕阳情" |
2007年9月24日 |
 |
|
|
今天我们广角关注的是个许多中老年人无法回避的情感话题,当银发爬上鬓梢,另一半却离你而去的时候,当子女的亲情,不能完全满足全部情感需要的时候,老人们普遍会渴望能够获得一段温馨的“夕阳情”。然而,愿望是美好的,但与现实却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今天的讲述,得从一段非常曲折、艰辛的感情经历开始。 当失落、孤单、无奈,这种种感觉一一涌上心头的时候,人会变得苍老,这是施阿姨的切身体会。 (施阿姨1422真的,一提到这个事情,我就像做噩梦一样。做了一场噩梦啊。)(哭) 这句话,她一直念叨了一年。 施阿姨曾经和幸福贴得很近,嘉宾满堂,彩带缤纷,她身边的那位绅士,笑容也和手中的鲜花,一样灿烂。 (吴老伯0501今天我很高兴,有许多沙龙的兄弟姐妹来参加我们的婚礼,我今天最高兴了。) (施阿姨0530我们两个结合好不容易,相当不容易,受到好大阻力。) 年轻时曾经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施阿姨,一个人孤单了很多年,在把儿子拉扯长大、成家立业后,她鼓足了勇气,再一次迈进婚姻的门槛。 (施阿姨:单身就寂寞,假如有个伴的话,//可以讲讲心里的知心话,外面万一受到什么点委屈也可以诉诉苦。) 和她牵手的这位76的老先生,姓吴,戴着斯文的眼镜,受过良好的教育,住在浦西一处老式洋房里,经济条件不错,熟悉的人都戏称他为“老克勒”。两人在静安区阳光沙龙偶遇时,吴老伯还没从4年前,老伴去世的伤痛阴影中走出来。 (吴老伯:空下来就想,她怎么走了,我这么苦啊,现在我一个人了,苦啊,心里不舒服,要哭出来了。) 相伴了44年的老伴走后,吴老伯的日常生活也一下子乱了套,就连原本最简单的吃饭问题,也成了他生活中的头等难事。几条街外的一家小餐馆,也就成了他的食堂。 (吴老伯:我生活能力很差嘛,我想一个人孤孤单单,另外一点我想我身体还好,我还活动能力很强的,我还需要有人精神上安慰我,毕竟我还到家里人一个人就是说很孤独的,所以我一定要找个人,老伴。) 年龄上24岁的差距,并未成为施阿姨和吴老伯交往的障碍。尽管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他们依然走到了一起,近半年的相处后,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2005年12月26日,施阿姨和吴老伯到民政部门进行了结婚登记,一起住进了老洋房。 (吴老伯:领完证我心定了,今后起有人撑我腰了,能够安慰我了,我就开心了,我说有你在,我们相互照顾照顾。) (施阿姨:我和他同样的感受,一样的,他可以结束,大家可以结束单身、孤独生活了嘛。) 施阿姨和吴老伯的结合,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在上海,还有30万和吴老伯一样的单身老年人,在渴望和寻觅“老伴”的路上蹒跚前行。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75.62万人,其中三分之一,也就是90多万老人是单身,而有婚姻需求的则占三成左右。 让施阿姨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和吴老伯的蜜月里,吴老伯的子女三天两头到婚房来闹事,派出所也经常前来调解,万般无奈下,他俩只得搬到施阿姨在浦东的住房内生活。 (施阿姨1900反正过去一趟,碰到他们就要吵一次,过去一趟碰到一次就要吵一次。这个日子真的简直没法过的。) 原来,吴老伯的两个女儿以继母试图侵占他们家财产为由,和两位老人闹得很不开心。但施阿姨和吴老伯搬到浦东后不久,新的麻烦又产生了。 (施阿姨:到我家里他累死了,要睡觉。时间长了还嫌弃我。他在我家住了这段时间,嫌我们家这个东西脏,那个东西脏,说我们家菜有细菌,说我们家吃饭吃得晚。) 而施阿姨的儿子也对家里这个抱怨不断的继父,产生了看法,最终吴老伯只能租房独自居住,两人的婚姻也渐渐走到了尽头。 (施阿姨4330我真的不想活了,太那个了。人家说年纪轻的,甩掉我,不要我,我还气得过。年纪这么大了,你说人家不要我。你说我真的想不通。)(哭) 这段两个月的婚姻,就这样结束了。两人离婚后,也曾在出租屋内,以非婚同居的形式,试图挽回些什么,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断绝了一切往来。 (施阿姨3950通过这个事情以后,我也不出去玩,也不干什么。反正单身沙龙他们还叫我去的,#我说我不愿意去,我不愿意看到这个地方,看到这个地方我就伤心。)(哭) 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施阿姨彻底断绝了和异性交往的念头。其实像施阿姨吴老伯他们这样的“短婚”,并非个例,早在2004年,静安区法院在总结他们开办全国首个“老年审判庭”十周年的时候,曾经对判决的426个老年人离婚案件进行了分析,其中六成就是像吴老伯和施阿姨那样再婚后又离婚的,很多再婚的婚姻出现了“短平快”的特征,恋爱时间短、感情平、离婚快。 上海的一条老年人热线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再婚离婚的主要原因包括:婚姻基础差、择偶动机功利性强、再婚后与子女关系失调等三大因素。该热线的负责人白教授,告诉记者,老年人再婚不愉快,很容易像吴老伯一样引发后遗症,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患病率大约在60%~80%,身体上的疾病又会使老人产生急躁、固执情绪,从而引发身心疾病。 (白教授010140老年人,从情感上等各方面跟年轻人还不一样,一旦走婚失败,或者再婚失败后,精神上也第二次创伤,这种创伤很大的,而且后遗症还是不少的。比如焦虑症这方面的情况,因为老年人有些事情很难忘掉,也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尽管再婚问题多多,但却不能阻止单身老人,交往异性的热情。施阿姨和吴老伯他们所参加的静安区老年人阳光沙龙,会员数量已经从一年前的400人增长到1800人,不过最终结婚登记的仅占5%,双方有好感的则在三分之一左右。这一数据,与虹口区某大型婚介公司的统计数据也基本一致。 (红燕午千交友俱乐部注册婚介师杜申江0155从我们公司统计的数据来看,一年一千个(要求交友),平均每天三个多一点,从登记资料成功率来看,也就6%左右,也就是登记领结婚证的,(另外)有好感的数据大概在25%到30%。) 为了回避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少有婚姻需求的老人,只能选择一种时下较为时髦的结合方式——“走婚”。家住闵行的裘老伯和吴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对,但是,在这条路上,他们走得也不容易。 一个周末的下午,在吴阿姨一室一厅的居室里,身穿情侣装的她和裘老伯正在翩翩起舞。 (裘老伯4000像我们这样叫双赢,自己也能够过得蛮好,每个星期出来玩玩,对子女家庭也没有影响。) (吴阿姨010215中老年人寻找个伴也不容易,大家要珍惜这份缘分,所以说我这个人也蛮爽气的,也不图别人财产,经济这方面的。出去玩什么的,我都讲AA制。) 裘老伯和吴阿姨的结交已经超过两年,当中也曾经历不少风雨。为了从子女那里获得支持,他们从“全日制走婚”转为“双休日走婚”。平时各自同子女生活,到双休日才走到一起,要么到吴阿姨家里聚会,要么一起出去旅游。按照裘老伯的时髦说法,他们天天在谈恋爱。 (裘老伯4250每个礼拜来一次,大家反而觉得距离产生感情,产生美。//反倒觉得一直在谈朋友一样,觉得蛮高兴的。) 裘老伯和“老克勒”吴老伯一样有过丧偶的经历,同样在阳光沙龙结识了吴阿姨,当时66岁的裘老伯,对比他小10岁的吴阿姨展开了情书攻势,他们很快就堕入了情网。 (吴阿姨010024对我也蛮真诚的,一个月写了七封情书给我,蛮厉害的。还给我买电瓶车,送戒指给我。我觉得他也蛮真心对我,我这个人也蛮爽气的。我就想你就过来陪陪我,大家热闹点。) 相识后不久,裘老伯搬到吴阿姨家里居住,这下麻烦来了,不仅子女有些看法,两人之间竟然也出现了裂痕。 (裘老伯4205我住过来以后,两个人相处了两三个月,大家不是最了解。有时候大家容易发生争吵,发生小的摩擦。) (吴阿姨010155人家不是讲了嘛,相识容易相处难,确实是有点的。他脾气方面感觉不是很合适的,就叫他回去了。) 裘老伯搬回了自己家后,两位老人都重新对这段感情进行了思考,最终选择了“双休日走婚”这一方法。这样,他们之间既没有财产瓜葛,也没有子女的阻挠,情感也不再那么容易破碎。裘老伯坦言,他们现在非常满足于这种结合形式,而且暂时也没有结婚的打算。 (裘老伯5100我就想,我这个情况容易发生心梗、脑梗,那么去领证,今天办了,明天你走掉了,或者发生脑梗变成植物人,中风了,还要人家来照顾你。现在我们没有领证,好的时候在一起,如果真的发生问题了,如果中风什么了,我就用不着让人家受牵挂,用不着拖累她。) 像裘老伯和吴阿姨的这种走婚形式,越来越为许多单身老人所采用。根据白教授的老年热线抽样调查显示,单身老人在择偶时,有84%认可“走婚”这种形式。不过“走婚”说到底,其实只是一种非婚同居的形式,并非所有的银发“走婚”一族,都能像裘老伯和吴阿姨那样幸福和谐。不少专业人士,都善意提醒单身老人,要对走婚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孙鹏镖3040如果两个人有一方动机不纯的话,很可能对对方造成损失,而且一旦形成这个后果的话,没有办法用法律来保护,这是走婚最大的风险。) (杜申江2159我们会告诫他们在交朋友的时候,要慎重,特别是在经济上要慎重,你们最好实行AA制。如果碰到借钱的话,你们千万不要借钱,特别是数目大的。) 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目前,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是81岁,也就是说从60岁开始,平均每个老人还有21年的长路要走,随着国人观念的开放,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夕阳情”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杜申江1930人寿命的增长。人的精力旺盛。实际上对婚姻需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解决寂寞解决孤独问题。第二是要解决性生活,生理上也有这种需求。) 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老年人对婚姻的需求,往往会遇到过多的阻力。那么,“夕阳情”要走出尴尬的局面,可能不仅仅需要老人自己调整心态,社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 (孙鹏镖1635我们要考虑的是,老年人走这条路,采取走婚非婚同居,他是一种无奈和妥协,是面对现实各种压力的一种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的情感生活也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心。特别是做晚辈的,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关心老人,在情感生活上也应该尊重老人的愿望和选择,帮助他们安心度过幸福的晚年。 |
|
来源:SMG |
|
|
更多精彩视频 |
|
 |
|
 |
|
|
|
|
|
精彩推荐 |
 |
|
|
|
|
走遍长三角 |
|
|
|
|
"嫦娥一号"探月 |
|
|
|
|
嘉宾访谈 |
|
|
|
东视广角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