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普陀区的胡先生前一段时间发现,父亲留下的收藏品突然不见了,不久这些传家之宝却出现在了一家拍卖行里,随后又引发了一场官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因为2000本手抄的旧书,如今,三个原本毫无关联的家庭都受到了影响。今年60出头的胡先生,家住普陀区,前一阵儿,因为这些手抄书,引出了一连串的麻烦。而两位做古玩生意的商人,也被这件事情弄的心神不宁。几年前一个下午,家住普陀区的胡先生偶然发现,保存在自己家壁橱里的一批藏书,不见了踪影。胡先生的父亲胡文楷,在解放前是商务印书馆的老馆员,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抄录古籍、文献,退休之后,老先生更是把抄书当成了生活的全部。胡文楷老先生过世之后,这些手抄的书籍、资料,都由胡先生暂时保管,根据胡老先生的遗愿,这些东西是要传给小辈的。
胡先生家有6个兄弟姐妹,这些珍贵的手抄书,是大家共同的遗产。现在这些书不见了踪影,胡先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正当胡先生一筹莫展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他们家传的书籍有一批已经进了拍卖行,而且拍出了高价。一本书卖了1万多块钱,这个消息这让胡先生自己也没有料到,几千本书的价值可想而知。那么,这些手抄书,是如何流到拍卖行的呢?这些书的命运,最终究竟会怎样呢?
出乎胡先生的意料,后来有知情人告诉他,这些书,其实是被他的儿子小胡,分多次拿到古玩市场卖掉的。对于卖书这件事情,小胡在事后也是追悔莫及。小胡说,自己是2001年把书卖掉的,2000本书总共才卖了1万块钱,平均每本的价格,只有5块钱左右。在卖出这些书之后不久,小胡就觉得不对,他请了律师,希望能讨回这批书籍。小胡的律师告诉我们,经过他的调查,其中一些书在小胡卖出后几个月之内,就在上海的两家拍卖公司进行了拍卖。价格最高的一本书卖到1万多元,还有一些书以每本数百元,上千元左右的价格成交,20多本书的总成交价,就达到了5万多元。为此,小胡把参与书籍交易的古玩城的两位摊主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返还这些书。
记者找到了本案的被告之一,古玩城的摊主老周,据老周说,当初小胡卖给他的那些旧书,并没有2000本那么多,品相也不是每一本都很好。老周记得,这些书他在买进之后不久,就陆陆续续转手卖给了别人。如今具体的去向,已经难以查找了。老周说,这些书他卖出的时候,也没有赚到什么钱,如果小胡当时就后悔了,找到他,他肯定就按照原价返还给小胡了。老周告诉我们,后来古玩城搬迁,自己生意做得不好,就不再做这个行当了。直到小胡找他,要打官司,他才知道,自己转手卖掉的一些书,进了拍卖行,卖出了好价钱。
老周说他并没有赚到钱,那么,究竟是谁把这些书送进了拍卖行呢,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本案的另一位被告:老张。老张当初也是古玩城的摊主,他承认,自己是送了一批书籍去拍卖行拍卖,但是他表示,自己和小胡之间没有任何买卖关系。老张说,他在上海做古玩收藏和买卖的行当,已经十几年了,在做买卖上,他一直自认为口碑不错。老张记得,2001年下半年,他是从一个陌生的卖家手中,用2万多块钱买下了这20多本旧书。对于其他手抄书的去向,他一无所知。因为自己主要做古钱币,对书籍不是很精通,也不打算收藏,于是不久之后,就把这批书送到了拍卖行。在他看来,2万多块钱买进的书,在拍卖中拍出5万多块钱的价格,也是一笔很正常的交易。尽管老张感觉,这场官司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就在拍卖会结束几个月之后,老张家突然来了几位陌生人。
律师和法院工作人员突然上门来进行证据保全,这让老张非常意外,尽管当时在自己家里并没有找到一本属于原告的书,但是,这件事情,已经让他的家里人吓得不轻。老张说,在2002年和2004年,小胡已经两次起诉他,虽然由于证据不足等种种原因,这两次官司小胡都撤诉了。但是,这件事情一直没有了结,总让他有些心理压力。老张到底有没有直接从小胡手里买过书?胡家流失出去的这批书籍到底有多少本?价值到底有多少?这些问题,现在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执一词。不仅如此,就连本案涉及的法律原则,原告和被告律师也看法不一。
双方律师争执不下,那收藏界的业内人士,又怎么看这件事情呢。上海收藏协会的吴少华会长认为,这种事情,在收藏界内很常见,懂行的人管它叫捡漏。但是,吴会长也表示,在收藏界内,当出现买进卖出价格相差很大的时候,也会友情操作一下。
日前,这起旧书官司,在普陀区法院第一次开庭,原告和被告本人都没有到庭,在双方律师陈述和举证后,法官指出,原告小胡并不是这批书籍的继承人,因此不具备诉讼主体的资格,另外,原告的一些证据也需要补充举证。庭审之后,原告律师告诉记者,现在小胡准备撤诉,改由胡老先生的6位继承人,重新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