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多媒体>>左侧稿件>>正文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体: 【打印】
[天下事]外科医生的DV电影
2007年8月28日
 
 
 
 

  天下事:外科医生的DV电影
  
  【主持人李涛】说起现在的医患关系啊,可能大家都有比较深的感受,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提防着患者,早已不是个别的现象了,很多人对此忧心冲冲。在上海的仁济医院,就有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他用拿手术刀的手端起了摄像机,自费拍摄了一部表现医务人员现实生存状态的DV电影,片子里的角色全都是由医院里的同事友情客串的。今天的《天下事》,就让我们从外科医生的DV电影说起。
  
  【《白领日志》片段】
  
  患者家属:你们医院怎么回事,我爸爸急诊送来两个多小时,到现在还不开刀,出了事情怎么办?你们这样也叫急诊啊,到底什么时候手术,这样下去我们不看了。
  
  【解说】
  
  在如今的医院中,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但您现在看到的只是一部DV电影中的片段。这位颇像导演的人名叫卞正乾,是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一年多以来,每到周末,他的身份就从医生变成了一名DV导演。而所有这些参与拍摄的演员,都是仁济医院的医务人员,他们在自编自导自演这部名叫《白领日志》的DV电影。
  
  【拍摄实况】
  
  老卞:准备好,开始。
  
  演员1:我们的潘总呢?有什么远大计划么?
  
  演员2:我?走一步算一步,未来这个词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显得很遥远了。对了,俊哥,你怎么样?
  
  老卞:停停停!表情不对。
  
  演员2:不是茫然嘛?
  
  老卞:茫然不是这种茫然,不是茫然,而是淡淡,理解我的意思吗?就是你讲好这句话以后,“对了俊哥,你怎么样?”脸上要有点微笑的,因为你是最后坚持下来的,你要有点微笑。
  
  【解说】
  
  《白领日志》讲述了四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实习医生的故事。他们在工作中发现,作为医生不但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常常要面对病人及家属的不信任和医疗纠纷的困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由于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四个实习医生中,只有一个留了下来,另外三个则选择了其他的发展道路。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很多关于医生的这种影片,无非就是第一可能医生都是很黑很黑的,骗钱的,到医院来就是要被坑的这种感觉;第二点就是医生很伟大的,很神的,个个都是神医。其实我们都不是这样的,医生就是一个平常人。
  
  【解说】
  
  卞正乾今年29岁,喜欢别人叫他老卞。老卞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仁济医院担任住院医师,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拍DV电影,使他成了医院里的名人。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拍这个片子?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能够有一个老百姓,能够有一个病人看过这部片子以后,说一句医生还是很辛苦,就足够了。
  
  【主持人李涛】这位老卞啊,是仁济医院的一名普通外科医生,每天查房、看门诊、做手术,每周还要值一次24小时的急诊班。老卞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在门诊接待150个病人,或者一天连着做两台手术,常常连中饭也来不及吃。尽管工作非常忙碌,老卞还是坚持要拍这部片子。他说尽管他的拍摄技巧有些业余,但片子里90%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能够让人们看到医院里的现实状况,为医生们诉诉苦。
  
  【《白领日志》片段】
  
  病人:哎,护士,帮我拿药。
  
  护士:你是这个人啊?
  
  病人:对的啊,就是我呀。
  
  护士:不对吧,医保卡和打针纸头上面性别都写的女的,怎么会是你呢?
  
  病人:喂,你只不过是个小护士,管这么多做啥?我说是就是,快点帮我盐水冲出来,听到吗?
  
  护士:小护士怎么样?小护士也要负责任的。
  
  【解说】
  
  这是《白领日志》中的一个片段,一名护士因为拒绝给一个冒用他人医保卡就医的男青年开药而被打。片子中的这一幕其实是2006年发生在仁济医院的真实故事,当时一个大学生因为冒用母亲的医保卡看病,而与护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采访】小华上海仁济医院急诊室护士
  
  他(患者)拿着这袋补液,就往我们护士台上一拍,就跟我们说,要不我们还他钱,要不我们每个护士手伸出去给他打一针,他消气走路。
  
  【解说】
  
  争执中,患者猛然将手中的补液袋砸向护士,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护士小华的右脸被砸中,耳朵立刻鲜血直流。
  
  【采访】小华上海仁济医院急诊室护士
  
  头晕,当初体检出来的时候是脑震荡,外耳损伤。
  
  【解说】
  
  很多急诊室的护士当时都目睹了这一场景。
  
  【采访】苏艳萍上海仁济医院急诊室护士
  
  记者:这种事情对你们打击是不是很大?
  
  答:那肯定的,因为这个事情今天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明天就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解说】
  
  苏艳萍,上海仁济医院急诊室护士。她告诉记者,在急诊室里,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理智的患者和家属。
  
  【采访】苏艳萍上海仁济医院急诊室护士
  
  关键的问题是得不到尊重,//病人一到医院来就是一种很对立的一种心态,一到医院来对立心态以后就很容易造成矛盾,一点点小的事情就有可能很容易激化的。在这种状态下面,我们护士就是一个矛盾的发泄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在这里上班,就是被打被骂的这种事情是太常见了。(哭)
  
  【解说】
  
  在《白领日志》里,90%以上的情节都离不开医患关系。而老卞说,事实上,他和同事遭遇过的事情,远比片子中展现的更为激烈。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我见到过很多,在病房里设灵堂的都有。有家属跑到窗口说,你们不给我答复,我从窗户跳下去的也有很多很多,甚至扬言要把你们医生一家都杀掉的都有,我也碰到过。有个病人说要把我杀了,当时很怕,整整一个礼拜,每天上班走进医院时候,头都往回看,后面有没有人跟着。
  
  【解说】
  
  甘宁,仁济医院病员接待中心主任,也是《白领日志》的演员之一,他所在的病员接待中心是专门接受患方投诉的地方,经常会遭遇情绪激烈的患者家属。
  
  【甘宁实况】
  
  有一次家属村里来了二三十个人,有几个是晚辈,情绪也比较激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保安只好堵成肉墙把他们拦住,我们就撤退,当时这个门已经被堵住了,我给你介绍下,就是这扇门,有的时候家属需要冷静一下。
  
  所以你们这个接待室有两扇门是吧?
  
  通俗的(说法)我们叫它逃生门。
  
  【解说】
  
  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被打伤的医务人员为3735人,而2006年仅1至10月份就高达5519人,医务人员被揪拉、辱骂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整天就是想,我看这个病人千万不要出错,不能出错,不能出一丝一毫的错误,我的诊断、我的用药、我的治疗、我的观察不能出一丝一毫的错误,否则带来的就是纠纷。
  
  【主持人李涛】最近,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其中有一个词儿:“医闹”,这是一个怪异的群体,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个医院寻找医疗纠纷,煽动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一起到医院闹事,索取高额赔偿。每个人都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啊,本该是和谐共处的医患关系,如今却陷入了这般尴尬的境地,让人困惑。这病人和医生难道是一对天生的冤家?
  
  【解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很多病人而言,一踏进医院大门,烦琐的看病过程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采访】
  
  患者1:我最不满意的就是一个科推另一个科,像我今天看病就看了5个科。我在预检的时候已经说了我的症状,那你应该告诉我挂哪个科,内科推内分泌科,内分泌科又把我推回内科,我就搞不懂是我们在就医,我们得到处跑,我今天等了四个小时了。
  
  【解说】
  
  而经过了漫长的排队和来回奔波后,病人好不容易见到了医生,医生却总是在三五分钟内解决问题。
  
  【采访】
  
  患者2:心中还有什么疑惑,但是医生好像很不耐烦,不愿意把你心中的疑团全部解开。
  
  患者3:我觉得现在有些医生的职业道德,真的是不被大家认可了。
  
  【解说】
  
  但医生也有医生的无奈,大医院里的门诊医生们,常常是忙得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老卞看门诊实况】
  
  患者:医生我问一下,这个药怎么吃?
  
  老卞:一天吃两顿,一次吃两片,饭后吃。下一个下一个。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我们经常有句话叫做像狗一样工作,医生都是这佯子,像狗一样工作,不要家庭,不要朋友的。有时候别人不理解,说你为什么一周工作90个小时,不可能的事情,但事实情况就是这样子。
  
  【采访】范关荣上海仁济医院院长
  
  我们去年人均的工作量438天,一年365天怎么会统计出438天呢?为什么?工作量加大。
  
  【解说】
  
  范关荣,上海仁济医院院长。在他看来,医患间的情绪对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医院供需严重失衡,医生超负荷工作,从而导致患者看病难,而医院的服务质量也难以提高。
  
  【采访】范关荣上海仁济医院院长
  
  很多的病人最简单的病也希望到大医院看,因为大医院设备好,医生水平好,而且一旦出现意外的话抢救比较及时。//我们上个月门急诊病人一天最多超过9000号,我就是700个医生,还有这么多住院病人、手术病人,你怎么来体现我的医疗服务质量高,这个是一对矛盾。
  
  【解说】
  
  在范关荣看来,不正常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领域多年矛盾累积的结果,有时候,拳头敲打在医生头上,发泄的则是对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的不满。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旦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就很容易迁怒于医生。
  
  【《白领日志》片段】
  
  医生甲:唉,医生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接触,病人又不懂这些的,他们有什么不满还不是直接冲你医生来。实际上,医院不是商店啊,商店里你付了钱就要给你样东西。可医院面对的是人,面对的是各种疾病,是有各种风险的,不是说你付了钱,就什么毛病都能看好的。
  
  【解说】
  
  病人越是牢骚满腹,医生越是备感委屈。很少有人知道,医务人员除了要承受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之外,在这个行业还要面临一些鲜为人知的高风险,比如医源性感染。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我们科室普外科大概有50几个人,乙肝阳性的有30几个,为什么呢?进医院的时候都是阴性的,工作时间长了以后手不可避免地被针扎到,可能扎到血里面就有乙肝病毒,那就会被感染。
  
  【主持人李涛】
  哎,患者说医生缺少医德,而医生这边说了,你知道我们有多苦啊,我们干的可是三高职业: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其实啊,没有谁愿意这样剑拔弩张的,大家都想搞好关系,可为什么就总是搞不好呢?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那么医患之间的对立难道就要这样僵持下去吗?
  
  【采访】
  
  患者1:我们也可以理解(医生),不是说100%的病人都是这样,那他们也要换位思考,他们也要理解病人的心情啊。
  
  马丽英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护士长:因为病人他本来就是有病,我们要起到理解的作用。
  
  患者2:病人有时候看病可能心也会比较急,那医生每天面对病人,可能心态也不会好。很多问题是要医患互相尊重的嘛。
  
  【庄捷查房实况】
  
  庄捷:要鼓励他起来,坐坐,伤口还可以,没什么感染,再观察观察。
  
  病人:好好,谢谢。
  
  庄捷:不要客气。
  
  【解说】
  
  老卞所在的科室,有一位叫庄捷的医生。六年前,庄捷被检查出患有胃癌,至今病情尚未完全康复,但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继续做外科医生。也许是自己同时也是病人的缘故,庄医生在看待医患关系时,总是先从医生自身找原因。
  
  【采访】庄捷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做了病人以后当然有更深切的感觉。//绝大多数病人或者是病人家属还是很理解医生的,还是对我们医生很好的,很理解的,只有很个别的,即使这个个别方面我们也得分情况,有些是我们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或者是什么,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为,我从来不说病人不好的,只是有时候病人家属不理解或者是素质不够好。
  
  【解说】
  
  的确,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眼下换位思考、充分沟通、相互理解,也许是缓和当前医患矛盾的较为有效的办法。在《白领日志》这部DV电影中,就表达了渴望相互理解的意愿。
  
  【《白领日志》实况】
  
  医生甲:你后悔了吗?
  
  医生乙:没有?每次当病人跑过来对你说谢谢时,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相信将来局面会改观。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
  
  所以作为医生来说,在目前的环境下,你要更加好的表现来争取他的信任。//我相信大多数病人从本意来说还是愿意相信医生的,否则他不会来看病。
  
  【解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白领日志》已经基本拍摄完成,目前老卞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剪辑。同时他正在和一家医学专业网站商谈,希望能通过网络视频把《白领日志》传播给更多的人。
  
  【采访】卞正乾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医生《白领日志》导演
  
  我从来都没想过靠这部片子可以去改变什么医患关系,从来没有想过,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点医生的生活,或许能够对医患的关系能够理解,能够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慢镜头)
  
  记者:你心里面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卞正乾:医生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看病,病人很信任地对待医生。
  
  【主持人李涛】
  2500年前,被称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我想,这语言就包含了沟通的意思。仅靠老卞的DV当然不可能缓解积重难返的医患关系,但无论如何,老卞和他的同事们为增加与病人的沟通,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如果患者和医生大家都能了解对方的不容易,换位思考,至少可以增添相互间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正是医生与病人之间和谐互动的基础。

 
 来源:SMG
 
    更多精彩视频


  
  精彩推荐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上图讲座
    嘉宾访谈
刘亚津
谢君豪
杨若兮
文艳
戚薇
沈人杰
高娅媛
爱乐团
杨蕾
王杨美子
马璐
倪琳
宋晓波
王立群
马瑞芳
    新闻透视

合作伙伴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