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无疑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领域。近十年来,从“南京冠生园陈陷月饼事件”、“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直到最近的毒奶粉在一些地方卷土重来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公共事件牵动着人们的心。其实,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调整,每一次改革都显示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和决心。今天的说旧闻,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新世纪以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及监管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免检产品遭遇公信力危机
2000年中秋节后,南京冠生园从各地收回往年没有卖完的月饼,去皮取馅生产所谓“新月饼”的做法被媒体公诸于众,一时间舆论哗然。
据报道,当时企业每天要生产10万只这样的所谓“新”月饼。事件曝光后,南京冠生园这个享有70年老字号的国家免检品牌,公信力骤然倒塌。
而当年南京冠生园的总经理对媒体的一番所谓说法,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
2002年3月,南京冠生园被迫宣布破产,整个月饼行业也一度受此次事件的影响而一蹶不振。在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发生的同时,当时刚刚实施一年的食品免检制度引发了很多人的反思。
低端产品同样问题丛生
免检产品问题丛生,低端产品也不让人放心。同样是在2004年,安徽阜阳农村等地出现了不少营养极度不良的“大头娃娃”,13名婴儿致死。据查是由婴儿食用劣质奶粉所致,这些劣质奶粉中不但没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蛋白质含量仅为0.37%到0.45%,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2%到18%的标准。
其实,在大头娃娃事件曝光一年前,当地就已经接到过对劣质奶粉的投诉,对于投诉之后为何不迅速采取措施的追问,有关部门回答的也是支支吾吾。
食品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按照环节分段管理,这样的分段管理很容易出现被不法企业利用的真空地带。
虽然我国在1995年发布了《食品卫生法》,但是实行近10年后,这部法律有着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等种种不足。在从陈馅月饼到三聚氰胺奶粉等一系列教训面前,2008年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实行了八年的食品免检制度终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今年年初以来,一些地方三聚氰胺奶粉的卷土重来,又引发了人们对进一步加强食品监管的强烈呼吁。因为在2008年就理应召回、销毁的一些问题奶粉,竟然又出现在了市面上。这给完善问题产品召回制度以及监督销毁制度提出了新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