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问题奶制品重现市场的消息再次牵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多个地区又相继出现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奶糖等奶制品。那么,2008年被召回的问题奶粉为何会卷土重来?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究竟出现了怎样的漏洞?社会学者顾骏对此有何观点?
问题奶粉为何没销毁---看直接原因的话,那就是原来问题奶粉就没有被销毁,因而有可能二次流入市场。从毒奶粉发现,到两年以后再次出现,很显然监管中间出现了很大的疏漏。我们不去说他第一次的疏漏,导致如此多的毒奶粉流通在市场上。二次出现,那更说明整个毒奶粉处理的过程中间,漏洞太大。按理应该销毁的没销毁,按理应该继续对乳制品市场加以监管、加以检查的没有到位。
召回为何执行不彻底---因为销售商在毒奶粉的生产中,不承担责任,如果要召回的话,显然应该是生产商给予弥补,生产商能不能给予足额的弥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召回在流通渠道中所有的奶粉的话,谁支付这个成本?如果召回意味着销售商的损失、渠道商损失的话,那么2者是绝对不会把这个奶粉交回去的。这么一来,一个没有意愿召回,一个也没有意愿交回,那么这里面一大部分的“毒奶粉”,自然地就保留在渠道,保留在整个销售的环节中。
食品安全监管漏洞何在---我们现在现有的监管体系,本身不合理。因为一个奶粉要有多少部门来管,从奶的生产,那就要有农业部门,然后后面有食品部门,又有质检部门,又有工商等等,那么多的部门管一个奶制品,肯定形成了多头管理。而所有的多头管理都不可避免一个:职能如何划分?职能中间有缝隙,就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有重叠,部门之间就肯定会发生推诿。这是我们现有监管体制,设计上面留下来的问题。
“物美价廉”需警惕---毒奶粉流入市场,背后有个更大的因素,那就是市场需求的问题。我们去看从毒奶粉到现在,所有受害者基本上都是弱势群体。当年三鹿奶粉最便宜的,三聚氰胺最高的是十几块钱一包,肥皂粉都不止这个价格。事实上,孩子喝米汤都比吃这个毒奶粉好。所以这一点上面,东西又要好,又要便宜,千万别信。如果我们放任市场需求,放任企业的盈利追求,那么食品安全的问题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只有当整个社会都愿意为安全支付成本的时候,那么不安全的食品才会逐渐地减少。
冷静看待食品安全事件---所以在今天的情况下,要一下子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都解决,是不可能的。今天之所以,我们经常出现食品不安全的报告,可以这么说,反过来说明中国人开始对食品安全重视了。所以有时候事情是反过来的,不是说没报道就是最安全的,不是说有报道了就是最不安全的。从不报道最不安全,到报道了仍然不安全,到慢慢地以后不报道了,安全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国,很可能要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