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6月24日消息: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临近尾声,昨天组委会突然宣布,今天上午临时增加一场论坛:“电影大师班”———吕克·贝松对话姜文。其实安排这两人在本次电影节上对话,是组委会早就有的计划,但由于这两人都不喜欢抛头露面、脾气古怪,所以一直没有敲定,直到昨天姜文抵达上海后才临时决定下来。今天上午,吕克·贝松和姜文的精采对话,终于为本届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大师”班论坛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姜文和吕克贝松其实是老相识了,早在6年前,姜文携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入围第53届戛纳电影节,并一举获得“评委会大奖”,那时,戛纳电影节的主席正是吕克贝松。老友相逢自然格外亲切,更有趣的是,作为法国当前最著名的导演,吕克贝的电影生涯是从做编剧起步的,而姜文早年也是依靠做演员才跃入影坛一举成名的。在做导演之前,两个人都走过一段宝贵的“弯路”,甚至连童年时期与电影结缘的经历都极其相似。姜文9岁时曾跟随父母随军到贵州,自家的窗口正对着一个经常播放电影的篮球场。他对电影的迷恋从那时起就开始了。
或许正因为童年时的经历,两位电影人都陆续走上了电光幻影之路,不过,吕克贝松的道路有些曲折,众所周知,他当年报考法国电影学院时,就曾被轰出门外。被电影学院拒之门外后,吕克贝松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寄宿学校里开始尝试剧本创作。
从16岁到20岁,吕克贝松写了将近30个剧本,《第五元素》、《碧海蓝天》等经典影片都出自那个时期的创作,可惜的是,还有许多剧本都被吕克贝松自己丢进了垃圾箱。大师当年的写作经历激起了姜文的强烈共鸣,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出自自己的手笔。吕克贝松是从编剧到导演,姜文则是从演员到导演,尽管出发点不同,但两人对电影的理解却高度一致。
至于中国电影,姜文提出了“绿色电影”的概念,他所提倡的是原生态的、本土的电影,在他看来,李安的成功根本不能算是中国电影的成功。听到这番比喻,吕克贝松忍不住来了番插科打诨。这番对话颇有几分唯物辨证法的色彩,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耐心,同时,也不能慢慢悠悠地等着机会从天而降,中法两位导演的颠峰对话,但愿能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