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相帮有困难 邻里互助遇瓶颈
2013年7月24日 13:31
编辑:朱亦萱 倪苍亮
现在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家庭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尤其在一些老小区,独居老人和双独居老人比例越来越高,在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覆盖不到的层面,邻里互助曾是对居家养老最有力的补充,但是现在,许多昔日的热心人自己也到了需要帮助的时候,老人越来越多,相对年轻的居民加入的人数又有限,邻里互助在很多楼组都遇到了瓶颈。
普陀区桂杨园小区是有名的爱老敬老示范社区,去年,小区2号到7号楼组联合起来办了一个睦邻点,由6号楼组长赵阿婆牵头,把几个楼组的老人们集合起来,不仅平时互相关心,还定期聚会、聚餐,十分热闹。
赵阿婆不仅付出心力,还把自己家作为每次聚会的场所,虽然参与的老人们都很开心,但对于赵阿婆来说,花费心思、收拾准备、通知协调,一直坚持做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赵阿婆告诉记者,他们睦邻点的二十几位老人大部分都在70岁以上,只有两位50多岁的“年轻”成员,年纪大的老人之间谈不上互相帮助,主要是个精神慰藉,真正需要跑腿打杂的事情只能辛苦两位年轻成员,两人之中的周阿姨坦言,她之所以愿意为大家服务,主要是为了帮赵阿婆的忙。至于睦邻点能坚持多久,谁也说不好。
与这个睦邻点相比,81号楼组的老人就要幸运得多,他们的楼组互助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因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楼组长的尽心尽力,使得邻里互助的传统不仅传承下来,更得以发扬光大,在楼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即使是这样,被居民戏称为第三代“接班人”的冯阿姨也有自己的担心。
居委干部告诉记者,桂杨园共有2372户居民,独居和双独居老人就达到400多户,居委会的关心和帮助十分有限。所以他们一直想将81号楼组的成功经验在全小区推广,但这么多年下来,依然只有81号一枝独秀。
桂杨园的情况并不是特例,而是许多老小区都面临的问题。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指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在现实情况下,邻里互助确实是关爱老人的一个有效方法,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邻里互助将越来越难以实现,还是希望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能做得更全面、更广泛,惠及更多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