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视点:非遗面塑很有趣 可惜传承有点难
2013年8月29日 14:38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文化交流中心里,正在讲授一堂特殊的手工劳动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人陈凯峰,向同学们传授制作面塑的技巧和手法。愤怒的小鸟,相信大家都见过,可要把一个平面图像,通过立体空间思维转换后,再做成一个棱角分明的面塑作品,难倒了不少同学。
不少同学表示:经过老师细心地指导和讲解,加上自己静心思考,慢慢地,大家开始逐渐掌握制作面塑作品的要领,揉捏都需要力度适中,经过几个小时的练习,不少同学们做出来的面塑作品,已经有模有样了。
实际上,传神的感觉就是面塑作品最重要的特点,不少初学者经过尝试,纷纷选择了放弃。
据介绍:眼下,年轻人对面塑作品不感兴趣,年长的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这就给面塑技艺的传承带来了阻碍,虽然“上海面人赵”已经传承到了第三代,但想要真正将面塑技艺传承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的人数。
面对非遗文化即将断层的危机,社会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希望通过自身的一些努力,来挽救这些面临传承困境的面塑技艺。今年暑期,上海理工大学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制作面塑作品纳入学习计划。
李老师还告诉记者,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思路和想法都比较新奇,对于需要空间思维的面塑技艺,大学生适应起来应该比较方便,培养兴趣也比较有优势,接下来,他们还会努力将面塑这种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课程,尽最大努力推广我们的非遗文化。
相信,只要面塑技艺能够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喜欢它的人势必也会越来越多,传承难的现状很快就能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