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视点:捐资助学二十载 传承希望和梦想
2013年8月27日 14:16
好心人吴文尧。一家三口住在凤城四村。这样一户普通上海人家,二十多年来捐资助学达10余万元,改变了无数面临失学的孩子们的命运。
今年暑假,老吴资助的13名安徽农村特困孩子中,有9人考上大学。开学前,老吴把这些孩子请到上海来旅游,自己还做起了讲解员。
四天的旅程,从一大会址到博物馆。丰富多彩的上海之旅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2年,老吴从报上了解到希望工程,心情沉重的他写信并附上了两百元,要求资助一个贫困孩子读书,经国家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介绍,他与安徽郎溪县坝桥村特困学生海燕结对。就在结对联系中,老吴发现,海燕的哥哥姐姐也将面临失学。
那一年,老吴只是一名普通的邮政职工,每月工资收入1300元,他将1000元上交给妻子,瞒着妻子,自己留下300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一次,妻子整理橱柜,发现一叠汇款单和包裹单,想到家里不少旧衣服不翼而飞,妻子便向丈夫打听这些钱物的去处。
老吴真心诚意的解释,不仅打消了妻子的怨气,一家人还决定把好事做到底。妻子每月再拿出500元用于助学,还为贫困学生织毛衣。老吴省吃俭用,平时的奖金、加班费、高温费都捐了出去。业余时间,老吴帮助别人,别人给的辛苦费,老吴会建议他们把钱捐给贫困学生。在他影响下,上海邮政局机关干部职工捐款87万元,为安徽郎溪县下湖、滁州市建起了两座上海邮政希望小学。老吴居住的控江社区,有300多人资助农村特困孩子,其中200多人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二十年来,那些曾经受到老吴资助的贫困学生,如今也无偿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在吴文尧的家里,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黄金珠宝,而是许许多多曾受到他资助的,孩子们写来的书信,这么多年来,老吴不仅亲自回信,还把这些来信精心保存起来。他说,孩子们的前途比金银珠宝都贵重,因为他们是国家希望,是中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