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我国作家莫言凭借其作品“人与幻觉的现实主义融合”,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此前,2009年12月10日,莫言曾携其新作《蛙》做客东方网,谈其作品的魔幻与现实,并在名人墙上留下了亲笔签名。
【文字实录】
[网友]问:听说是讲生育问题,怎么会想到这个切入口?
[嘉宾莫言]:这跟我的童年记忆有关,我大爷爷的女儿,从五十年代开始,是新中国第一批的新生员,后来做了妇科医生。我也是通过她的手来到人间的,理论上来讲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我姑姑的形象。几十年的经历既曲折又传奇,同时她又是一个非常健谈有个性的人。当我走上文学道路,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想好一定在合适的时候把姑姑作为一个人物原型写到小说里面。因为她是从事妇科医生的工作,写到她,必然写到接生或者计划生育的问题。
[主持人]:这个想法是很早就产生了。
[嘉宾莫言]:因为要写从事妇科工作的姑姑,所以必然联系到一起。
[主持人]:那么这本书从想要写到成书经过了多长时间?
[嘉宾莫言]:2002年的时候写了15万字,当时觉得结构不好。姑姑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晚年心灵深处到底想什么,写到15万字的时候觉得一片茫然就放下了。经过几年的考虑,一直到2007年的暑假开始拿起笔来写,08年又写了一部分,一直到09年春天写完,然后录到电脑里面反复修改,最后出来了。从02年到现在已经7年,虽然中间断开过。
[主持人]:是因为原型是自己的姑姑,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嘉宾莫言]:有时候越是熟悉的人,越是把握不住。虚构一个人物可以写的很好,但生活当中有这么一个人,本身很丰富,会把她生活当中很多侧面展现出来,到底哪个侧面最能表现我姑姑,确实想了很久。因为她本身生活很丰富,可以为你提供很多直接的素材,但如何把握好。毕竟有亲人的原型,怎么样写,也时候写着写着就手软。完全虚构的人我可以随心所欲来写,正是由于有一个亲属作为一个原型,写的时候不忍心往特别不好的方面去写,不忍心写她的负面东西。但如果不这样写的话,这个人物显然不丰满,不复杂,不立体,不成立。最后还是忘掉这个姑姑跟真正的姑姑不是一回事,我小说里面塑造一个人物跟真实的姑姑是不一样的。我后来想了一些办法,把我熟悉的人物形象和行为融合在一起。把我认识的好几个妇科医生的故事加在一起,甚至有一些男医生的故事。
[主持人]:那《蛙》里面的姑姑是非常鲜活、非常丰富的一个形象。
[嘉宾莫言]:对。我想也很难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她的本性还是善良,热爱生命的一个人。
【相关链接】
·激励作家努力写作 莫言谈自我价值
·著名作家莫言携新书《蛙》做客东方网聊天室
·莫言东方网访谈:长篇作品《蛙》聚焦中国生育问题
·莫言东方网访谈:我写作时要封闭自己
·莫言东方网访谈:我是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
·莫言东方网访谈:蝌蚪这个人物就我有我的影子
·新闻报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作客东方网并签名[图]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将获得约750万元人民币奖金
·莫言在高密举行新闻发布会 谈获奖感想
·莫言获诺贝尔奖表现淡定 正在老家创作
·莫言:会尽快从热闹喧嚣中出来
·[新闻背景]莫言和他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