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奥运会特派记者严丹、周峰北京报道:推开北京西城区大金丝胡同12号的大门,一个安静古朴的四合院豁然眼前。作为北京598户“奥运人家”之一,奥运会期间,这个京味十足的传统民居将广纳四海宾朋。女主人王志喜说,是馥郁芬芳的中国文化,让这里成为外国游客的醉心之所。
院落原是“县令”府邸
凉风初起的傍晚时分,东方网记者走进大金丝胡同的荆家大院,绕过一扇圆月状的“二道门”,安静的院落里花影覆地,石榴树郁郁葱葱,百灵鸟啁啾而鸣,九间厢房四合环抱,传说中那个雅致的“奥运人家”尽在眼前。
“这座大院的历史推算起来该有数百年了,”男主人荆继昌满面笑容,娓娓道起四合院的故事。据主人介绍,明代大规模兴建皇城北京,什刹海的胡同群渐渐成形,几经变迁,很多古朴的胡同还保留至今。
“明代城市规划严谨,房屋建筑讲究门当户对,”荆继昌说,这座四合院有两个“门当”,相当于当时七品官员的府邸。
1949年后,荆继昌的祖父买下了这座四合院,居住至今,荆家已有四代在此生活。
厨艺大受老外赞赏
7月30日早上,德国夫妇彼得和西蒙娜坐在荆家大院的葫芦藤下,悠闲品尝了女主人精心准备的早餐。
彼得和西蒙娜是“奥运人家”迎来的首批外国游客。为了让客人吃的安心,荆家参照国外家庭旅馆扩建了厨房,烤箱、咖啡机、刀叉一应俱全,可以供客人自己动手。女主人王志喜笑着说,客人的早餐一般由她负责,晚饭就就给老头子了,“欧洲人喜欢吃鱼,我们就清蒸、红烧变化花样做,客人吃得赞不绝口。”
女主人王志喜介绍,申请奥运人家后,他们特意腾出4间12平方米的卧室接待游客,还添加了空调、复印机、无线发射器,保证商务游客休闲办公两不误。
从hello起步苦练英语
“Welcome to Chinese
SiHeYuan。”采访中,两位德国女孩慕名来参观,王志喜热情地用英语打起招呼。她说,为了接待外国游客,她和先生专门请了家教,现在已能熟练地交流了。
王志喜和老伴学英语是个艰苦的过程,最初她的口语只停留在“hello、ok”这两个词上,为了早点开口,老夫妻俩从26个字母起步,用中文注音的方法背单词,“还要特别记住毛巾、面包、咖啡等这些专门的词汇。”
五十多岁的老人学英语,中间也闹了不少笑话,王志喜笑着回忆,有次一位客人跑过来,拿着一张纸冲自己说“copy(复印)”,当时一听,“哦,他要coffee(咖啡)。”于是热情地端出一杯咖啡,一头雾水的客人道谢后,自己来到了复印机前。第二次客人又拿着纸说copy,王志喜又端出一杯咖啡,“一来二去,一直端了五杯咖啡。”当天半夜,老两口被院中一个人影吓了一跳,第二天儿子一打听,大笑不止,原来客人咖啡喝多了,半夜睡不着,“从那以后,我就牢牢记住了copy这个词。”
借奥运弘扬中国文化
看到德国女孩满眼的惊奇,女主人兴致勃勃道起“四合院”的来历,“在中国,东南西北代表金木水火,中间是土,合起来就是一座Harmonious
house——Chinese
SiHeYuan。”
王志喜对北京民俗了如指掌,她指着院中的鲜花和鸟笼向客人解释,这在中文中叫“鸟语花香”,头顶的葫芦谐音“福禄双全”,池中金鱼寓意“金玉满堂”。
葫芦架下的石桌上,五六本留言薄密密麻麻写满各国文字,“都是以前的客人留下的,他们对神秘的中国文化赞不绝口,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志喜说,他们非常高兴借奥运的东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奥运结束后,他们还打算出国走走,“很多客人都和我们成了好朋友,法国的老鲁(鲁道夫)几次发email,让我一定去马赛找他。”
替客人抵挡记者“搅扰”
经过新闻报道,昨天入住的德国夫妇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记者步入大院时,正好有两位电视记者离开。王志喜向记者透露,一些媒体不断采访客人,很有些烦扰。
“刚刚离开的记者,一定要进客人房间采访,我说客人去参观长城了,很晚才能回,他们又提出明天早上来跟,但是客人已经有点烦了。”
王志喜略有不满地说,记者的敬业可以理解,但如果媒体上都是这两位客人的面孔,“恐怕也不好看吧?”
女主人最后借东方网表示,媒体关注外国游客应当适度,千万不要影响客人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