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新征程4|现在是戏曲最美好的时代

来源:东方网

编辑:朱晓颖

发布:2017-10-22 21:0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引发了强烈反响。作为来自上海文化界的党代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党委书记,上海昆剧团团长、党总支副书记谷好好22日晚走进东方网《迈步新征程》系列访谈节目,为网友讲述她眼中的文化自信。

  “这次来北京感觉不一样”

  作为上海昆剧团的“当家人”,谷好好经常赴京演出,而这次以党代表身份在北京参加十九大,她告诉网友“感觉不一样”。

  一方面是光荣和激动。谷好好表示,她在来北京之前,特别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受感动。而这次现场聆听总书记作报告,感觉“大气从容、震撼恢宏”。“报告说到文化板块时,现场的第一次掌声是我引领的!”谷好好说,看到党和国家对文化如此重视、尊重、呵护,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心里由衷高兴和感恩。

  另一方面是感到了肩负的重任。谷好好说,“我这次是代表‘传统文化’而来,要把这个领域的状态和风貌展现出来。同时报告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把会上的精神带回去、传递好。”

  中国戏曲绽放世界舞台:新时代、新自信

  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字给我印象很深,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已经进入了新的层面。”谷好好说,上世纪80年代她刚刚学戏的时候,当时传统戏曲被认为是“老年人喜欢的内容”。到了90年代,“连这些观众都没了”,改革开放以后,互联网进来了,文化娱乐方式多了,戏曲行业一度受到冲击。而到了今天,传统文化重新蓬勃起来了……戏曲演员们从过去“不好意思介绍自己是干什么的”到如今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唱响中国传统文化收获如潮掌声,谷好好表示,亲历这种转变深知这份自信得来不易、弥足珍贵。

  今天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首先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支持扶持。谷好好代表介绍,从“一团一策”到“文化走出去”,近年来从中央到上海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可以说这五年是传统文化行业变化最大、收获最多、“最幸福”的五年。第二是几代艺术家的热爱、坚韧和坚守,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未曾放弃,让这份积淀和传承没有断档。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百姓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人民的状态从浮躁奔忙转向开始去欣赏和享受艺术之美。

  谷好好说,以昆曲为例,如今每年演出在250场以上,几乎天天在演、供不应求。上海昆剧团2016年的演出收入比2015年上涨了117%,《长生殿》在上海大剧院近四个晚上就卖了150万。如今台下40岁以下的观众也占到了80%。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迎来了年轻的观众、发展活力和新的自信。

  文化传扬核心在人

  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对此,谷好好说,院团的发展归根到底也还是人的发展,要出戏、出角、还要有代际传承。为了培养好人才,上海昆剧团从2015年起就建立起了“学馆制”,这也是“一团一策”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昆曲“国宝级艺术家”有三分之二都在上海,“这是上海的福气,我们要珍惜这种优势。”谷好好说。根据昆剧团的“学馆制”,年轻演员入门都要先向老艺术家学传统戏,花三年学100出优秀的折子戏和6台经典大戏——都是昆曲最经典的剧目,原汁原味留下来。先讲传承、再讲创新,才不会丢了这些戏的精髓。经过这样的制度保证和扎扎实实的训练,年轻演员的成长明显提速、提质。谷好好说,自己毕业十年后才迎来了人生第一部大戏,而现在这些20出头的孩子们迅速成长,很多毕业两年不到就可以挑大梁,还成了“网红”。“很高兴看到这些年轻演员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机遇。”

  传承中华文脉、传播中国精神。谷好好说,“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心怀自信,撸起袖子好好干!”

  《迈步新征程》是东方网、中国搜索、东北网、多彩贵州网联合策划推出的十九大特别访谈节目,邀请上海、贵州、黑龙江等地的党代表围绕十九大报告,就全面小康、经济建设、基层党建、文化发展等话题,与网友们做面对面的交流。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东方网和中国搜索网共同为您带来的《迈步新征程》十九大系列视频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郝静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在京正式开幕,在会议期间,我们也将邀请各界代表作客到我们节目当中,和网友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作客到本期节目当中的是十九大代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党委书记,上海昆剧团团长、党总支副书记谷好好,首先跟网友朋友打个招呼。

  谷好好:东方网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好好。

  主持人:今天非常高兴请您到我们节目中作客,首先有一个问题,作为上海团的代表,咱们能够代表上海两百多万的党员和全市市民,这次赴京参加十九大是不是谈谈您的心情和感受。

  谷好好:首先真的觉得非常光荣,虽然我也是一个年轻的“老代表”,因为曾经是上海市的第八、第九、第十次的党代表,有15年党代表的年龄。但是这次能参加全国的党代会,确实这种感觉会不一样。在宣传系统我是代表传统文化板块的,也是唯一的代表。所以既感到光荣,同时也觉得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首先把传统文化的这一块风貌要表现好,另外也要更好的把会议精神还要带回去。确实,会议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当中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其实每年都来北京,一年有时候来好几次,带团来演出、开会,机会很多,但是这一次到北京来参加十九大的党代会,确实那个晚上我觉得是跟平常那种感觉会不一样。充满期待,也是很激动。所以在出发之前那个晚上,我特别又找出来三年前习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的那篇文章,我又从头至尾温习了一遍,因为我很期待十九大的报告,特别报告当中对文化板块将来的发展指明的方向性的(内容),所以我想有一个对比,所以我把三年前的文章又好好读了一遍。每字每句够觉得读了以后兴奋,这么详实,指明的如此具体,这么了解我们,我们有一个这样的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支持,我们觉得很骄傲也很振奋。

  主持人:在会前您已经做了这么丰富的功课,在报告当天我们可以在人民大会堂当中去聆听,特别是总书记在报告当中指出了文化自信,而且在里面明确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听到这样一个段落的时候,对于您这样一个身份背景来说是不是更加的有感触呢?

  谷好好:整个报告三个半小时,我在现场,我觉得真的非常震撼、非常的恢弘,这决不是漂亮的词来形容的,这不是一句唱词,但是我坐在当时那一刻,我有感动。甚至我一开始是觉得我可能特别关注文化板块,但是听完三个半小时的时候,我的整体感觉是: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自豪。而且我会觉得对祖国的发展充满着期待,我很为我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高兴。这种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习总书记三个半小时站在那里,这么大气、从容,那种给人稳中求进,让我们深有感触。所以坐在那里,听着报告,我真的是好几处由衷的鼓起掌,特别是讲到文化板块第一个掌声是我引领的,我觉得我的掌声哗哗响起的时候,是我对祖国的一种感恩,因为我们祖国对文化如此的尊重,如此的呵护,如此的重视。这种掌声的引领是代表中国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对十九大报告的回馈。与此同时也是一种表态,我想十九大的报告当中有这么好的篇幅,在第七个篇章,文化板块是在第七个篇章,整个一共十几块面当中,文化是第七个,而且是大篇幅。三次掌声对文化这个板块,我很激动。所以第一次掌声我就哗哗引领,我想我代表所有文艺工作者的一种心声,是一种感谢。与此同时是一种表态,我们也一定要抓住这么好的机会,把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得更好。

  主持人:其实报告当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听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内心的信念也会随之变的更加坚定。其实我们知道现在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变化,当我们不断的去重复说“文化自信”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们很想知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咱们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文化自信”这四个字。

  谷好好:我们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代的发展,这个“新”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要进入一块新的层面,自信最浅层的是首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信心,对你的职业要有信心。在八十年代我们刚刚开始学戏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可能唱戏是为老年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是为老年人丰富他的老年生活,在家里无事,到剧场去看看戏,听听戏,哼哼曲。我们是一个夕阳红的服务工作,有这样一种感觉,因为都是老年观众比较多一点,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九十年代的时候会发现连老观众也没有了,老的小的都不来看戏了。我们这个职业就变成了自娱自乐的一个职业,于是在改革开放冲击力很大,大家可能喜欢在舞厅里跳舞,卡拉OK唱歌,听听轻松的、简单的快餐的那种,那种冲击是很多的,网络又来了,自媒体带进来,手机上可以看很多内容,我为什么要进剧场来看你演戏。九十年代的时候老观众也不来了,新观众更是找不着。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是完全没有自信可言的。人家问我们,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戏曲演员或者昆曲演员,前面两个字是省略的,演员。你是干什么的?我是演员。做什么的可能省略。因为我说我是昆曲演员,人家不知道,昆曲干嘛的?我们觉得很累。也觉得有一点羞答答,没有自信。我说我是演员,那个时候因为演出少,收入少,我们甚至出去打工,白天练功,晚上做志愿者,去挣点小钱,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去养活自己。

  后来我们发现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得不到尊重,咱唱戏的可以清贫一点,可以寂寞一点,但是尊重很重要。因为本身你在舞台上就是角儿,灯光之下给你鲜花和掌声你就是很灿烂的那一位,所以说这种尊严不能丢。所以回头我们又觉得一定要培养观众。于是乎我们这一代人,除了一直听老师们的话,要学戏、要练戏、要演戏之外,我们觉得要去讲戏,要去聊戏,要去传播戏很重要,不然我们就是完全自娱自乐,没有人来欣赏。我们是完全走过台上幕一打开,台下就几位观众,还有几个睡着了。我们戏演了半天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乎我们的团队当中也有很多人会觉得要离开,我们也会怀疑过自己的人生,是否选错行了,我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吗?做的有意思吗?没有味道、没有尊重、没有自信。

  主持人: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表演者,自己都没有自信。您用自己的真实例子告诉我们,曾经经历过没有自信的时候。

  谷好好:对,在九十年代我们就没有自信,甚至不愿意告诉大家我们是做什么的。这种跟今天的变化,我们太知道自信是多么的重要,那是在初级阶段。这种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要热爱、认可、尊重。你才会有满满的自信在舞台上放光彩。演员是最要讲感觉的,如果没有自信的话,这个戏演起来也是不光彩的。就是光彩度,也会逊色。这种自信是由内而外生长的。我们说的自信不是口号,而是由内而外的一种骄傲,一种满满的精气神,戏曲最讲究精气神。所以在九十年代我们缺,缺的的就是自信。

  主持人: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我们会发现,大家对于文化甚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包括看待的方式,就像您说的其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更多的人开始去关注传统的文化,开始去和身边的朋友分享传统文化。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有时候翻翻朋友圈,曾经看到更多是吃喝玩乐的内容,但是这两年我们明显能看到大家在朋友圈当中会更多去翻翻我看了什么样的演出我和家里人共同分享了一些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甚至在一些看到节气,传统佳节的时候,会用一种传统的方式含蓄的方式去表达,所以我们也很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您来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为演员来说这种自信又是怎么样再次的树立起来的?

  谷好好:我刚才讲了,我们中国现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传统文化的这些从业者,也从初级的自信,现在也要进入一个新的自信,新的自信是什么?从以前最浅的,我都不愿意说自己是干什么的,到今天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大胆的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说我们在国内自信的给大家演中国传统的故事,我觉得我们今天已经到时候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最好的作品在世界的舞台中央去讲好中国故事,演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故事。我们到这个时候,而且现在的机会是非常好的。就像报告当中也说,要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所以就是要通过我们的作品在全世界来展示中国风貌,来讴歌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有温度、有道德、正能量的一些作品,用我们的艺术家最好的状态来歌唱我们祖国和歌唱当下,这就不是以前那个状态。当然,我们回想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路,也正常。

  但是我觉得到今天传统文化的发展,第一、是党和国家以及政府不断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特别是这几年,连续从中央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上海,对国有的十八家院团推行了“一团一策”的改革。量身定制、对不同艺术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改革,那是细化的。比如说芭蕾舞是世界语言,它发展到今天瓶颈是什么?给它解决。传统文化瓶颈是什么?比如说我们需要学戏、需要“学馆制”,需要有“艺委会”对我们的作品进行更深度的研究,有专家的组成,包括给我们全额的工资里面的托底,包括在演出费上如何拉开差距,激活人员内部的改革,这是大大的改变和激发了我们内部活力和竞争力。这对我们这两年的发展非常有好处。所以我也一直说,这五年是对我们传统文化板块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我们收获最多的五年,是我们最幸福的五年,这些自信随着这样基本面的改变会让人完全延伸到不一样的状态。这是一点。

  第二点,是几代艺术家,坚守、坚韧和坚持,他们的热爱让传统文化保持、保护、保留的非常好。现在的状态、梯队,人才梯队,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未曾放弃过舞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还是在做戏的传承和人的培养,没有断过,这里没有断痕。如果断痕了,即便给你好的政策,人和戏都没有,还是空的。政策来的时候就是强心针,人和戏都有,机会抓住了,一下子就会出来,就像上海昆剧团去年推出的《临川四梦》,那是十年之久的一个积累,在去年2016年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年的大日子里,在全国、世界巡演48场,一下子让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亮相,亮的非常漂亮,那是以前的积淀很重要,那是热爱,那是爱,是几代人的热爱才有今天。

  第三点,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随之会改变人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整体生活的整个品质上去了,他的素养上去了,他对传统文化有回归感。回头再来看老祖宗的东西,他有空了。就像看戏,看戏也是一个奢侈的事情,你有钱还要有闲才能来品戏。如果你很浮躁的情况下,会说昆曲的节奏太慢了。但是你慢下来生活的时候去欣赏它,发现传统文化太美了,从头美到脚,彩鞋、头面、妆容、声音、形态,怎么那么美,中国文化怎么这么了不起,回头就会看总书记的报告里面讲,对传统文化那是根,那是我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特色,不能丢的。我想人民的信仰,精神上的信仰,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希望,传统文化是可以做很多的。

  再回头说,今天是更多的人回头尊重和追求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这些我觉得是造就了今天不一样的局面。我用一个数字讲,去年《临川四梦》,我们巡演48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连我们自己都想不到。真的有这么火吗?是在做梦吗?我每天演出之前站在剧场门口,去迎接客人,我想看一看这些观众是什么样的群体,他们为什么会喜欢昆曲?我也很惊讶、很感叹。我看到很多的观众跟我今天一样是穿着中装就来看戏,带着仪式感来看昆曲,礼服、汉服,有的跟我说在苏州特别定制了中国传统服装穿着来看《临川四梦》,每个晚上换一套衣服,这种互动,台上台下,完全让传统文化充满了活力。而且40岁以下的观众占到80%。30岁以下占了40%多,我们说,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迎来了年轻的观众、年轻的演员,人才的活力。

  主持人:是,我觉得这种文化的自信在您刚刚介绍当中可以看到,来源于我们传统文化工作者的坚持、执着、热爱,同时也来自于我们祖国不断的强大,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其实说到这里的时候,可能就像您说的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剧场,开始热衷于、追求着回归到传统文化当中,可能大家会给您提出新的问题了,时代不断的进步,传统文化是不是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一些革新,做出一些创新的尝试呢?

  谷好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是有说不完的故事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一手紧紧抓着经典,将经典进行到底,因为我们也一直在说要传播经典、打造经典、演绎经典。还有一个讲好传统文化的系列经典故事,是我们一直抓在手上不舍放的。特别像昆曲这样的剧种,文学性极强,是非常适合讲经典故事的。与此同时,要讲好革命的故事和现实题材的故事。我现在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戏曲艺术中心所属的单位是京剧、昆曲、沪剧、越剧、淮剧、评弹,六大院团的艺术家们,现在的整体状态是非常忙碌。我们几乎2/3以上的院团是每年演出在250场以上,你想360天250场以上,就几乎一个礼拜是6天在演戏,就在舞台上,就有这么多观众要来看戏,演出市场供不应求。演出数字,上海昆剧团的数字,因为我比较熟,我还在昆剧团做团长。上海昆剧团2016年演出收入要比2015年上涨了117%。这种速度的上升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四本《长生殿》在上海大剧院四个晚上卖了150万,这是什么概念?这150万在以前要卖三年、四年。而今天是4个晚上就卖到了,当然这数字的背后我更看重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愿意走进剧场来欣赏传统文化,走进经典文化,跟我们一起同呼吸、共欢乐。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数字背后的发展。

  这两年各个院团都在抓自己的主打,都会用自己的剧种和特色来做经典的作品。比如上海京剧院,有革命题材的《浴火黎明》;昆剧团的《临川四梦》;越剧院的《燃灯者》;沪剧的《邓世昌》;淮剧,今天也在北京演出《半纸春光》;包括评弹《访大山》等等一系列的作品都是讴歌这个时代的。我在想现在戏曲院团也是抓住了现在的大好时光,各唱各的戏、各讲各的故事,但是总体是在讲中国故事。

  主持人:您刚刚讲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因为您说我们有这么漂亮增长的数据,甚至成倍的增长数据的背后,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供不应求。但是另外一方面是不是对我们各个院团也提出了另外的一个要求,我们可能需要更好的充实我们的人才队伍。其实在报告当中咱们也看到有这样一段内容: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其实说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到,咱们的院团队伍建设当中,如何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开展和尝试的?或者我们已经有一些什么样非常有成效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推出。

  谷好好:院团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出人、出戏、出角儿,而且还要有代纪传承,老中青,几代人共同在一个院团里,那是繁荣、复兴的一个表现。上海从来在人才上是紧抓不放的,上海也一直是人才的高地,特别是传统文化这一块,几个剧种的老艺术家都在上海,比较多。我举个例子,现在上海京剧院的尚长荣老师最近做了三步曲,尚老师的三步曲在做传承,年轻人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就看着,就成长了,把尚老师的三步曲就能一代一代,通过“以戏传人”把经典艺术传下。比如说上昆的《临川四梦》,那是五班三代人共同在舞台上演艺,那是昆曲最鼎盛的时候,77岁的老师还在舞台上演杜丽娘和柳梦梅,20岁出头的也有一对,20、30、40、50、70岁,一对一对出来的时候,观众们除了看戏就是看角儿,多热闹、多过瘾。沪剧、越剧更是,上海越剧有王文娟老师,还有刚刚离去的徐玉兰老师等等这一辈,所以一直以来我们是把人才紧抓不放的。可喜的是这两年戏剧院团的人才都有一批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成长非常快。因为要有人才能唱好戏,戏不分大小,但是先得有人,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宝贝。上海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我讲的人才从现在今天发展来说不只是演员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经营人才。现在要走市场、要宣传、要培养戏迷、要走出国门,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唱响中国戏曲,我们需要各路人才。所以此时此刻的上海是非常需要各路人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主持人:其实我们知道在咱们上昆来说,在2015年就建立了人才的“学馆制”,算算到现在已经有接近三年的时间,很想知道在三年的时间里,咱们“学馆制”现在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成效?咱们的效果是不是已经在整个剧团的人才队伍建设当中,呈现出一些成效来了?

  谷好好:我前面也提到“一团一策”,“学馆制”是上海昆剧团“一团一策”当中的亮点,一经推出全国的兄弟院团就高度重视和赞赏。因为从来我们是对新编戏有专款专项、特别扶持的,资金是另外给予的。但是对传承这一块,院团要从牙齿缝里省出来做传承。但是现在讲要去复兴传统文化,都得从根源找起。培养人才,唱经典戏曲,老师们几十年的心血代表作,本院团首先要拿下来。比如说咱们上海海派风格的一些昆曲的戏或者说海派京剧的一些戏,老艺术家现在的精神状态都这么好,紧抓传承,很重要。所以2/3的上昆的国宝级的艺术家在上海。因为上海非常吸引人,目前称得上国宝级的昆曲艺术家,有2/3都在上海,这就是上海的福气,所以我们首先抓住传承。希望老师们在70多岁的时候,把很多台上的风采和心里的话通过传承,一代代交给自己的学生。将来这些学生成长了之后再传给学生,他的这些戏的精髓就不会丢失。

  我们制定了“学馆制”就是专门向老艺术家学传统戏,三年学一百出优秀的折子戏和六台经典大戏,这些都是昆曲最经典的剧目,不带创新,完全原汁原味把经典留下来。与此同时我们面向全国,把全国的名家请到上海来教戏,这些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跟全国的艺术大师来学戏。我们请到北昆的侯少奎,也请过浙昆的汪世瑜,南京的一批,大家都很熟知的张继青,这些名家都走进上昆教这批孩子。三年他们就已经怀揣着一百出折子戏和六台大戏,三年以后再去创新,来得及。先把自己的根站稳。在学戏的同时更讲究基本功。从如何走台步、如何发声开始,就像学校一样,让你一切从零归,不管你之前学过十年还是八年,你进了团以后一切从头来,包括规矩意识,你穿着戏服就不能坐,你七点钟的演出必须五点钟报到,不是随便晃悠悠。职业道德、精神风貌、艺术基本功,全面进行培训和培养,就制定了一个“学馆制”。同时老师们传承时候,我们通过录像的方式留下来,那就是宝贵的资料。所以这个“学馆制”,这两年我看着这些20岁出头的孩子迅速的成长,而且他们成了网红。毕业两年都不到,一年多毕业就可以参加《临川四梦》的演出,还可以参加四本《长生殿》的演出,比我们这一代提前了十年。我94年毕业,我轮到2004年才迎来了人生第一部大戏,十年等了一部大戏,那个时候很饥渴,十年了我终于轮到这台戏了,也不知道这台戏排完下面还有戏否,但是唱完之后观众在哪里、经费在哪里,每个事情都要劳心,但是今天的孩子多幸运。齐备,所有的条件都给你准备好了,你只要好好学习、安心学习。老师们也很愿意教,孩子们还有这样系统的工程,专款拨款三年,成长很快,而且这批孩子比我们提前了十年,他们才20多岁,已经在昆曲的世界里小有名气了。

  我们两位《南柯记》的两位主演,因为演了《临川四梦》的《南柯记》荣获了白玉兰新人奖,双双得奖。对我们那一代人是不可能的事情,说明新时代、新面貌,也是他们的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是一个新的发展。包括我们要打开,也不要以我们的标准来衡量这批孩子,一定要让戏曲艺术要年轻起来,当然这背后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你的戏首先要过硬,这个时代绝对不会辜负你。所以我一直跟年轻的人说,你们是最幸福的一代,也是最幸运的一代,要抓准机会,好好努力。

  主持人:在这种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新制度当中,特别是您刚刚提到“学馆制”当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为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的空间,另外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演出舞台,让他们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现出自己的光芒。在这里我也在想,这样一种“学馆制”是不是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内心是渴望着机会,渴望着发展的,是不是不仅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才队伍建设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对今后,对人才的吸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谷好好:人才留在一个团里非常重要的是有没有发展的空间,能不能得到尊重,有没有机会。因为我从演员出身,我太知道院团里每一位同志想什么,演员想要什么、乐队想要什么、灯光想要什么、舞美想要什么、管理人才想要什么。我觉得这是好事,如果他想要我们能够给予,这种相互刺激,院团就会良性循环,它的发展就会非常健康。它就是爬楼梯式的,就怕你没想法、就怕你在这里混,那是最讨厌的。有干劲是好事。所以“学馆制”培养这了一代人,这一代人是事业的人,这是上海昆曲更是中国昆曲后几十年发展的主力军,得把他们培养起来。与此同时他们业带来一了批新的观众,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交友、会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昆曲,甚至他们有种思路会比我们更新,所以他们就是一种新鲜的力量,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所以这批孩子一定是给今天昆曲发展有新的意义,我很看中这一点。但是我能做的是什么?搭建平台,寻找更多的演出机会,为他们量身定制更好的剧目。比如说老艺术家们,我在团里说有个“三好”政策,艺术家要保护好,70多岁了,传承的时候要保护好老师们,他们登台演出的时候要保护好老师们。中年一代就像我的同学,他们需要在全国有自己的代表作,那就是要为他们量身定制,把剧目打造好。年轻一代是什么?培养好,用“学馆制”、用学戏的方式给他们培养,他们就很忙,有戏学、有戏演,一年要一百多场进社区、进学校,哪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很忙,忙到生病都不愿意放下,带病也要学戏。因为很难得,他们在起跑线上竞争很厉害,他们生病戴着口罩还要来学戏、排曲。我的同学通过一个个打造剧目,在全国的舞台上纷纷摘得大奖。黎安通过《景阳钟》,吴双通过《川上吟》,沈昳丽通过《紫钗记》,分别都拿到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包括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以及文华表演奖等等,他们就是用自己的作品在全国、在自己的行当里脱颖而出。摘梅,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上昆的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一直是优势,我们的行当就出来了。今年是2017年,我2007年拿的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对我来讲正好是十年,我太知道拿了梅花奖之后这十年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平台,那是飞跃式的。我回头很想跟更多的我自己的同学,我们一起在梅花园当中一起成长,我并不是只帮着几位同学,我觉得是帮昆曲的整体发展,一定要不断有好角儿,这个团演起戏来才给劲,观众看起来才给力。戏得互相抬,所以培养人才就是我们持之以恒的一种工作方向,也是我们感觉最有收获的地方,也是我们最辛苦,但也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您刚刚在介绍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当中,我们继承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文明当中的精气神,我们也很想知道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能不能把中华传统的精气神,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也带到年轻人当中呢?

  谷好好:我在很多的场合开讲座,我一年要讲40场左右的讲座,哪怕是晚上,是我最疲劳的时候,我最近在上海财经大学有十节课,昆曲进课堂,我亲自给大家上课,但是其实每天这个时间节点,六点到八点,可能是一天最累的时候,但是我每一次讲课都要满功满调来跟大家交流。所有人的眼睛都吸引着它。我是觉得每一场课你用你的精神去感染别人是很重要的。这是互动的,你要把你的爱通过你的演讲方式,或者体验方式,各种各样的花头,用足了脑筋,也是使足了劲,哪怕这一个晚上我只争取到一个观众,我也得满功满调的去讲,就跟唱戏一样。但讲完以后那种疲劳、疲惫,甚至有的时候错过了吃晚饭时间我都不觉得饿,人是兴奋的。戏曲演员可能不是在经济条件上最富有的,但是起码我们在精神上是贵族。如果你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丰富,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信仰和热爱的话,你很难去用精神感染别人,因为本身就是讲故事的人,我们就是通过故事的演艺去感染观众们。我们自己首先要先“疯”起来,要像“疯子”那样的去感染着观众。所以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给到我一定机会的时候,我一定是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所以很多人跟我说,谷老师听您讲,绘声绘色精气神十足,我说是呀,我们戏曲演员讲究的就是精气神呀。每天出门都是要满格电的,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对我们来说抓住一切机会不舍放,是因为我们有过比较,我们现在回头是珍惜,更感觉要感恩。

  主持人: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包括也有很多的网友朋友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咱们今天有这么一个访谈,他们也对于上昆的发展有很多想要了解的,其中有一个就说了,上昆尝试了实验性小剧场的演出,他们很好奇,当初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创新的尝试。现在这样的尝试是不是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谷好好:每一次做昆曲的创新、做昆曲的这些体验,我们都是很谨慎的,但是我们想做。为什么?因为世界是多元的。我们想用各种方式去讲昆曲的故事,一直以来上昆的老艺术家开始,就是一群不安分的人,计镇华老师和张静娴老师在八十年代就带着莎士比亚的《血手记》在英国巡演了一个多月,在八十年代那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一个院团可以到英国去巡演一个月,而且还有人邀请。莎士比亚跟汤显祖与戏是完全不搭的,怎么把莎士比亚的精神戏改到中国昆曲舞台上,多么艰难,老师们做成了,而且做很成功。我们觉得有信心,我们要向老师学习,全方位学习。所以我们这群人也是要把上昆的“折腾精神”延续下去,要多方位讲故事。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也排了一些小剧场的戏曲。包括我们上海现在戏曲中心连续第三年了,马上12月份也要在上海开第三届的上海小剧场艺术节。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小剧场很合适做一些体验、做一些尝试。在体验和尝试的同时,我们也是激发了年轻人的想法。特别是年轻的创作队伍、一些编剧们、导演们,他们可能排大戏的机会还没有,但是他们又不能原地踏步,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激励他们去做创作,把他们那种新奇特的一些想法,跟他们对传统的理解,怎么揉在一起,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一块活力。也是我们打开市场、打开视野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不会是我们的主流,我们的主流刚才说的,我们扎扎实实在做传统。但是我们精力旺盛,我们传统做完了以后还有体力、还有时间,所以我们继续可以做一些尝试,没有什么不好。回过头来对你传统板块的演出,是会有帮助的。因为演员一定是排戏的过程当中成长。而这个戏不是单一的。因为传承某种程度上它更多时候还要向老师学习一招一式,规矩、规范、规则。你掌握了传统文化的规则和基本功之后,你可以打开想象、打开翅膀,可以飞翔,只是说你不要飞的太快、也不要飞的太过于高了,会摔的很重,但是可以飞,回头对你的传统是有帮助的。

  我们深有体会,比如说昆剧团做了一个小剧场的《伤逝》,鲁迅的,效果非常好,一经推出每一场演出都很火爆,而且吸引了大批年轻的粉丝,我们叫“昆虫”。他们就因为看了《伤逝》就喜欢了昆曲,然后走进了《牡丹亭》、走进了《长生殿》,走进了《景阳钟》,他们是慢慢走进,吸引他们的方式很多。包括我们排了尤奈斯库·金的荒诞剧《椅子》,去年参加了日本铃木忠志训练营,六台《椅子》,不同语言、不同表演方式,中国戏曲在当中脱颖而出,让所有的评委信服。他们讲中国戏曲伟大,表演这么丰富,那个水声、那个旦角演员、锣鼓声。(现场)很多老外啊,因为现场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在里面交流。有些人没有看过中国戏曲,很好奇,他不仅觉得戏服漂亮,唱的也好听,对锣鼓音乐很感兴趣,这个锣怎么回事?下雨是这个声音,水声、雨声很有讲究,完全给你一个充满想象的舞台,他们如痴如醉。今年《椅子》就参加了俄罗斯“金萝卜”戏剧节演出,那两场演出是全部爆满。这两天阿尔巴尼亚还是《椅子》订单不断。前不久又来北京参加了小剧场戏剧节,今年还在上海参加了小剧场戏剧节,这也是一种方式,我们觉得对戏曲的传播讲述可以是多种方式,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有时候出去国际演出不可能一百多号人,或者五六十号人,剧场条件有限,或者资金有限,怎么办?我们用小体量的。包括莎士比亚排了《夫的人》,我们出去演出的时候,老外对这个戏很熟,就想知道昆剧怎么演,这个故事带着昆曲直接走世界,它是有它的的一条“绿色通道”的,因为大家理解起来会更方便。所以,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自信已经到了大胆的,在世界的舞台上秀一个中国。我们走到哪里都是惊艳老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太美了。我们今年9月份的时候还到了希腊,在希腊的国家剧场演出,两天的演出,三千多个观众,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在门口排长队,把我吓坏了,那个队伍长到两个小时,像看展览一样的。我还没有化妆,我是去化妆的,因为两小时,我们就是要准备演出。我想这门口的队伍是干嘛的,他们来喝咖啡呀?我还想他们是里面还有一个国外的歌剧,他们来看另外一个节目吗?当我好奇的一看源头是我们说明书的时候,我满满的感动。我想老外这么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怎么能不自信呀。所以现在是我们最好的时光。包括上海京剧院刚刚从美国的大都会到了法国的文化中心,也到了布鲁塞尔的文化中心,都是一票难求,还加演。包括我们最近拍了一系列的电影,上海拍了《箫何月下追韩信》、《霸王别姬》、京剧的3D全景声电影,也拍了昆曲3D电影《景阳钟》,也拍了3D的越剧电影《西厢记》,最近都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大奖,所以我们也通过小剧场的模式、有电影的模式、也有讲解的模式、也有经典大戏的模式,是各类的在世界的舞台秀一个中国给世界看。

  主持人:如同您刚才介绍到的,我们可能有的时候从字面上去看传承和创新可能有点矛盾,但是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这个传承和创新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甚至是我们走出国门文化交流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和尝试。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最后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想要问问您,在报告当中提出:要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围绕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目标,上昆还能做些什么?咱们的传统文艺工作者还能做些什么?

  谷好好:传承中华文脉、传播中国精神,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简单,在最美好的时代,撸起袖子好好干。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能到我们的直播间来作客,也让我们看到在传统文化当中我们可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我们在不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去不断的强大我们的文化自信。非常感谢各位网友朋友的收看,也感谢您的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