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沪剧新天地——老戏“新编”《邓世昌》

来源:东方网

编辑:陈晔

发布:2015-12-23 13:51:50

  


    编者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给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年5月,上海出台《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根本上靠改革,出路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文艺院团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国有院团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全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上海的文艺院团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最好契机。2015年10月起,东方网推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上海文艺院团改革系列访谈”,邀请上海各大文艺院团负责人畅谈改革发展与创新推动。

  2015年11月1日,上海沪剧院的新编沪剧《邓世昌》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也观看了演出。2015年11月23日,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不仅详解了沪剧《邓世昌》的台前幕后,更向广大网友畅谈了上海沪剧院今后的发展方向。

  “80后”沪剧院培养了大批90后演员

  1982年,上海沪剧团改名上海沪剧院,茅善玉也是那个时候起同上海沪剧院一同成长。“80年代到90年代,各地的戏剧都很兴旺,大家对于文化的需求一下子爆发。我也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80年代初从上海沪剧院学馆毕业,那时候才19岁,然后一炮走红,在观众当中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一个戏迷看你的戏,看五次、六次是很正常的事。那个年代说起来是一个神话,每一部戏都是一票难求,每一个剧都是满座。”

  “后来上海沪剧院整个扩容了,有更健全的编制,演员队伍、乐队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得更好了。那时候我们做剧院有三个团,一团、二团和三团,我是三团的,当时是将毕业的一批青年演员成立了青年团叫做三团。一团、二团是主团,都是我的老师辈分的人,已经是很成熟的演员。”

  当时的青年团演员如今已成沪剧舞台的中流砥柱,而上海沪剧院当下的青年团队伍更是不容小觑。“现在上海沪剧院青年团的演员都是90后、甚至95后,我们希望整体培养他们,成立了青年团,他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普遍培养当中,再拔尖的培养。”

  “我们当时招了28个孩子,目前已经全部毕业,沪剧院的这批90后青年团的青年演员非常整齐,行当也整齐,出现的好苗子不是一两个,可以说是一批。如果这七八个小演员经过这几年再锻炼,出五六个好演员不成问题。”

  《邓世昌》老戏新编沪剧从家长里短到大题材

  2013年开始,上海沪剧院便酝酿和创作起新编沪剧《邓世昌》,“2014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做《邓世昌》确实是希望每到国家重大的历史节点,我们沪剧、上海沪剧院要有一个态度,因为我们沪剧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在6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甲午海战》。我们现在的《邓世昌》跟当年的《甲午海战》,所有剧情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邓世昌》在上海第一轮演出时,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观众们感觉到舞台面貌一新。然而这种“新”,并没有脱离沪剧的精髓。“因为这个题材离沪剧比较远,所以我们就更加注重原汁原味,要有好听的唱腔。沪剧表达方式是情感比较浓,所以我们要好好表达出邓世昌的情感、成长的经历,以及跟妻子,跟同僚,跟水兵之间的感情。这都是沪剧擅长的,也是我们的本源。”

  2015年11月1日,《邓世昌》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观看更是让茅善玉和上海沪剧人倍感振奋。“刘奇葆部长看完以后告诉我,他觉得这部戏很正,音乐好听,唱得好听,演得好看,整个舞美都特别有美感,震撼心灵。我觉得他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现在中国人在学外国音乐剧的路子,沪剧最贴近音乐剧的感觉。我们沪剧戏曲的范畴都是用音乐来烘托人物内心情感,所以很现代。里面有海战还有水兵,形体表演更多地吸收了舞蹈的元素,特别是对年轻的观众很有吸引力。虽然我们是戏曲,但我们吸收了很多的现代舞蹈语汇,观众就感觉到比较时尚,也有很多的新意。”

  “我们希望讲好一个中国故事,大家都很喜欢这部戏,我想人们也是被内心的英雄情结唤醒。通过这部戏,把我们对英雄的敬仰激发出来了。邓世昌对国家的忠诚和坚持军人的职责,都通过这部戏表达出来了。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

  新编沪剧《邓世昌》的成功,也给了茅善玉和上海沪剧院很大启发。“我们以前都认为沪剧可能适合言情剧或者家长里短的,但有时候挑战一下,整个剧种的气质一下子会变化,我觉得《邓世昌》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一点。”

  “沪剧以家长里短见长,《邓世昌》创作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觉得太离谱。现在看来其实这样的题材也是可以挑战、有更多发掘。只是尝试的时候确实要有两条注重,一个是尊重艺术的创作规律,第二条把沪剧本体的特色和特长发扬出来。比如说沪剧是以情动人,唱的时候要讲究情,演的时候要讲究情,故事围绕的也是浓浓的人性和人情。”

  “最近这几年里面,我们沪剧院在创作题材上,也有一个新的思考和思路。《邓世昌》讲究的是家国情怀。前一年我们也创作了一部戏《敦煌女儿》,很多人也问,大西北的风格怎么沪剧院来弄?我觉得这叫文化坚守。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陶冶人的内心?《敦煌女儿》的理念是对的,文化的坚守是给当下的人一剂新的清新剂,知识分子应该尊重自己的文化并发扬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沪剧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剧种,生长在上海这座城市,就跟这座城市的气质吻合,就是海纳百川,中外古今什么戏都可以演。”

  好的文艺作品要用心用情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一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上海沪剧院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文艺事业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一个路线图,让我们非常清醒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包括文艺的作用、文艺的方针,到底为什么人服务。文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水一样滋润人心的。有一阵子大家把文艺作为商品,泛娱乐现象很严重,作品都是无厘头,一些英雄人物都可以被戏弄,太不严肃了。”

  “我们要用非常鲜活的语言和灵动的舞台来传递思想,而不是用口号、用报告、用说教。文艺的作用就是这样,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要先进,艺术上让大家喜欢和接受,理念上谆谆教导。真正做一部让各方都觉得好的戏,也需要用心用情,需要时间打磨。”

  在茅善玉看来,上海沪剧院一路走来,沪剧观众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宽容、友善、懂戏,给了上海沪剧人很多的帮助和鼓励。“一路走过来,我们和观众风雨同舟,希望我们的戏迷和观众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事业,支持我们的青年演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