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编辑:朱晓颖
发布:2015-11-13 11:06:01
编者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给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年5月,上海也出台《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 繁荣,根本上靠改革,出路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文艺院团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国有院团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 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全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上海的文艺院团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最好契机。2015年10月起,东方网推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上海文艺院团改革系列访谈”邀请上海各大文艺院团负责人畅谈改革发展与创新推动。
2015年11月6日,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1961年上海京昆剧团成立,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如今上海昆剧团从昆大班到昆五班人才济济,行当齐全。
五代昆曲人带来上昆发展鼎盛时期
“上海昆剧团在全国七个昆剧院团当中,优势是我们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这批老艺术家现在都70多岁,是中国昆曲传承、创作、指导等最主要的力量。这几年上海昆剧团整体发展紧紧围绕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今天的上海昆剧团是历史上最鼎盛时期。为什么这么说?是人才方面的丰富性。我们的老艺术家74岁左右,昆大班现在依旧活跃在全国昆曲界,在舞台上演 出。昆二班也依旧活跃在舞台上,我是昆三班,我,黎安、吴双一代。现在是中国昆曲的中坚力量,也是大家非常看好的一群相对文艺兼备、行当齐全的中国昆剧主 力。上海昆剧团有昆四班,这一代非常幸运,他们承上启下,可以跟我们昆三演戏,也可以跟昆五一块学戏。我们今年7月从戏校招收了46名学生进入上海昆剧 团,从乐队到演员非常整齐。我们迎来了昆曲五代人同时在舞台上。”
“以戏推人以戏育人”人才辈出
“五代昆曲人同台演出,对年轻演员来说,这样的平台非常珍贵。昆剧是很讲究的剧种,扮相如何、笑容如何、体态如何,非常严谨规范,老师在生活当中就会教 我们。我们明年就从艺30年了,现在回想起老艺术家教我们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从进课堂开始,老师要求我们,你是学昆曲的,你要懂得一个‘美’字。怎 么美?坐要有坐相,讲话要有礼貌。老师不仅是在舞台上传戏给我们,还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仪表、神态,特别还要教我们艺德。我们这代人很幸运,老师们把戏 传给我们,也把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勤奋、钻研传给我们。”
“上海昆剧团现在要将老艺术家照顾好,让他们身体都棒棒,继续在舞台上演出, 继续做传承工作。中青年一代打造好,像黎安、吴双,量身定制为他们打造昆曲新剧。比如说,黎安通过《景阳钟》的打造,在全国戏剧界脱颖而出,一下子拿了中 国戏剧的梅花奖。以戏推人、以戏育人的方式是非常准确的。我们借着黎安的培养经验和方式,通过昆曲《川上吟》让吴双也拿到了奖。我们就想以这种方式一个一 个打造,根据演员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样积累下来,上海昆剧团就继承了老师们的优势,各个行当都有领军人才,我们要培养名角儿。没有角儿就不 会有好剧目,没有人、没有戏,再好的剧种都没有用。”
“学馆制”三年完成百出折子戏传承
“除了为黎安、吴双等中青一代打造新剧目,我们还将通过学管制来培养一批青年演员。这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上海昆剧团首推了“学管制”,让所有年轻学员 进团以后,有政府专款专项资金培养他们,推动昆剧传承。三年之内,可以向上海的一批老艺术家,以及全国的老艺术家学到100出折子戏和6台大戏。三年以 后,这新一代人手上就会有扎扎实实的好戏,几十年后的上海昆剧发展也会更加繁荣。我们一直说昆曲的创新是‘传承不放创新、创新不弃传统’,千万不要把老祖 宗留下的经典扔了。创新应该在本体上。”
发挥自身优势 发展定位于传承
“资金不仅要投在创作的项目上,还要投在人才培养的基本功积累上,投在传统剧目再加工、再提炼上。我们在传承这100出折子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创新。演员不一样,演出来的气质就不一样的,必然有一些青春气息。”
“我们今年刚参加了中国昆剧艺术节,就是带了上海昆剧团传承了57年的《墙头马上》。当时很多人给我打问号,说这是一个冒险的事情。因为昆曲节拿传统戏参加比较少,新编戏较多。他们说,上海昆剧团拿《墙头马上》去,是不是告诉大家,你们没有新编戏?”
“其实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昆剧艺术节三年一届,过去九年之内,我们凭《长生殿》,获得过昆曲节的榜首、《景阳钟》也屡获奖项。今年纵观全国,可 能新编戏比较多,我们想做一个反差。再加上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传统文化要提高重视。我觉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要回归自身,我们今天把 传统做好了没有?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基本功传承的怎么样?回头问自己,看看我们做了几分。所以,这次昆曲节我们完全是呼应政府对昆曲的定位——传承。”
进学校走近青年 让昆曲焕发新生
“一直以来,培育观众、培养市场也是我们工作重要的着力点。我们曾经经历过舞台上的演员比观众还要多的岁月,我们演给谁看?一个剧种的兴旺一定是跟所有人的生活有关。走进大家的生活,必须以人才、剧目和演出打开局面。”
“从1994年起,我们就开始培育、培养市场和观众,我们也很重视昆剧带进学校走近青年。以讲解式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比如说昆曲是什么?昆曲发 源哪里?这就是基本的普及,跟大家说什么叫生旦净末丑?昆曲怎么扮演?很多人会觉得寓教于乐,又知道昆曲是怎么回事,又看到戏,同时自己又上台过了一把 瘾,这种情感加深很重要。到今天我们带戏进大学,学生们非常踊跃,没有座位就席地而坐看,这就是情感的培养。”
“我们希望把传统、优 秀、经典的剧目保留下来,把《景阳钟》拍成3D电影就是很好的方式。同时我们希望给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翅膀,可以得很远。大家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大片,是不是 也可以看一下传统戏曲?我们希望用播放电影的形式,加快对观众的普及推广,用这些时尚的、现代的手段,激活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有年轻的魅力。”
重拾武戏文武兼备
“今年的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我们争取上了一台《雁荡山》,目前整个中国戏曲界武戏很少演,反映了戏曲武戏人才的匮乏。我第一次来东方网做访谈,就是为我 当时主演的昆曲《一片桃花红》来吆喝的。当时从排练场直接进到这里的演播室,我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排这个戏,意义如何。我当时说,我们想排出一出好看、好 玩的《一片桃花红》。后来我带着这个戏拿了中国戏曲的梅花奖。说到武戏,我在内心当中有割舍不了的爱,我本身就是刀马旦出身,知道一个武戏演员的艰辛,他 需要非常强大的韧劲、吃苦耐劳。”
“昆曲讲三小为主,老师们留给小生、小旦、小花脸的戏相对较多,对于武戏演员来说有折子戏就不错了。昆曲是大剧种,不能只留下《牡丹亭》、《长生殿》,它应该是文武兼备的大剧种,所以今天重拾武戏,是我们上海昆剧团必须要做的。”
“上海昆剧团有一批武戏艺术大家,他们把财富留在我们这里,我们不能丢。上昆的优势是什么?就是行当齐全。如今,上海昆剧团武旦、武生、武丑、武花脸全 部具备,一个行当中都有两到三名优秀人才,这样剧种就走得很从容、很踏实。这次在昆剧艺术节上,《雁荡山》是所有折子戏当中最受观众关注的,一票难求。我 当时坐在现场也很紧张,因为台上有高危险动作,而且武戏是活态的,今天身体好不好、情绪好不好都会影响质量,特别是在表演过程当中,是千钧一发的高危工 作。”
总监制加艺委会 改造艺术生产体系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上海昆剧团来说,也带了新的发展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提到对传统文化扶持改革,我觉得我们不能一味躺在政府扶持上,有作为才有地位。我们计划建立艺术总监制。 有一个艺术总监对全团业务把关,整体方向、气质打造、理念树立等要有引领性。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艺术咨询委员会,我们会请上海对口专家、编剧、导演、表演 艺术家、评论家等专家成立上海昆剧团艺委会。对人才、创作、演出等进行评估策划,一起给我们添砖加瓦、出谋划策。”
改变分配方式 建立激励机制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改革。因为戏曲院团比较难管理的就是人的管理。如何培养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以及人才分类培养?我们要进行很大改革, 我主张把有限资金充分用在人的积极性调动上,拉开差距。当你收入拉开差距是最容易有矛盾的,但是要激活一个院团,首先不要怕得罪人。我们要合理得罪,做出 拿得上台面的改革。把人才留在上海,很重要是让他们有戏学、有戏演,还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让戏曲人尊严地活在上海。分配方式不是永久性的,可以改变, 改变靠什么?靠自己的作为。这就是合理的激励机制,拉开差距,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向高峰迈进。”
增加演出场次 提升演员收入
“我们改变了思路,以前一年演出在100场左右,相对比较从容和稳定。从今年来说,我们已经演了230场,增长率不是一点点。从老艺术家到青年,每个人 都希望有舞台,我们就要创造机会给他们,大家都有戏演,那么整个团里的风气会向上。我们大大增加了演出,也增加了演出收入。我一直说希望通过演出来提升剧 种的影响力,提升演员知名度,提升所有人的收入,提升上海昆曲向上蓬勃发展的趋势。明年我们的演出还会保持在200场以上,让大家很忙碌,都有戏演。”
在谷好好看来,任何传统戏曲发扬光大,既需要优秀的戏曲人也需要喜爱戏曲的观众,昆曲有今天,除了老艺术家及政府扶持外,观众对昆曲的帮助和关爱非常重要。而回报观众的方式,就是出更多精品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