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改革艺术生产方式

来源:东方网

编辑:陈晔

发布:2015-11-2 13:27:00

  编者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给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年5月,上海也出台《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根本上靠改革,出路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文艺院团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国有院团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全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上海的文艺院团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最好契机。2015年10月起,东方网推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上海文艺院团改革系列访谈”邀请上海各大文艺院团负责人畅谈改革发展与创新推动。

  2015年10月30日,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2015年,也是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这一年上海京剧院有很多新改变,启用周信芳戏剧空间、建立剧目创排制作人制度等等,这些都是院团改革的缩影。

  成果展示

  上京新编历史剧成功并非偶然

  对于京剧业界来说,上海京剧院在剧目创排上,虽不敢说一定是最高产,但成功率非常高。在过去十年里,《成败箫何》成为国家各项艺术奖项大满贯的作品。《王子复仇记》在爱尔兰获得国际奖项。如何让观众领会传统京剧的魅力,这当下京剧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突破口。

  “上海京剧院一直在进行不断地创作,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精品力作。但也不是数量上简单的叠加,还要发挥文化的影响力。从上海京剧院来说,纵观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我们还是以新编历史剧著称,在这方面已经在中国戏剧业内形成比较好的影响和口碑。从《曹操与杨修》到《贞观盛世》,再到《成败箫何》,以及其他青年人的作品,都有全国性的影响。”

  “今后几年,上海京剧院还会保持这样的传统。新编历史剧获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人才储备、艺术观念的积累,长期形成的艺术审美上的追求,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剧院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保存,形成更加稳固的独特审美追求。”

  现实题材抓手也不能放

  “同时,上海京剧院也面临如何表现现代题材的问题。如果看六十年以来,上海京剧院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出了哪些伟大的贡献?非常著名的作品就是《智取威虎山》等。这些艺术成就依然受到广大观众追捧。我们要秉承这样的艺术传统,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近期也有一些打算,在考虑一个题材:很多年以前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热血青年,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斗,在面临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从过程中,可以窥见不同的人物性格、内心遭遇。也对当下人们的生存有启示意义。”

  “人其实是要有信仰的,如果人没有信仰,生存价值、生活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以及给周边人、给时代留下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恰恰是我们要去补足、去表现的。这样的一种精神世界、人格魅力,对于当下的精神生活,对当下为人做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目前我们正在瞄准这样的题材。具体来说。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题材叫做《红岩》,小说中的人物,可能不为人知,发现这些人物背后更加丰富的故事,甚至跟今天的生活发生某种关联的故事,是非常有价值的。”

  京剧推广

  创新传统推广模式,开发演出季概念

  上海京剧院有非常丰富的剧目积累,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何让观众更多地了解这些,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市场的检验。

  “京剧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对于演出、经营、推广总体来说也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模式上。下个月要演出了,这个月才把演出的广告、消息贴出去。信息从发布到演出非常短,不利于更多人知晓,不利于销售。”

  “我们很早就在考虑,演出季的方式是否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京剧目前来说不是一个受大众强烈追捧的艺术,有固定的人群,在相对比较小的人群范围内传播推广。但信息的发布,如果可以做到提前规划,有主题、有特色,就可以借用很多的信息平台进行宣传。我们从去年开始尝试这样做,结合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的活动,我们把演出分为五大主题,经过整体宣传反复推广,在五大演出平台上又搭建了很多其他的演出,确实对剧目的宣传、吸引一些消费人群关注,有很大的帮助。严格来说,我们并不是非常完整的演出季概念。按照我的说法是准演出季。但实际上打破了以往习惯性的传播方式,把计划更加提前,把演出内容进行概括、提炼,便于宣传、便于信息反复传播和滚动,这也是我们正在尝试、正在努力的事情,改变京剧演出市场销售薄弱环节。”

  以独特性文化吸引年轻群体

  “作品要让人们了解,前期要做很多宣传,现在的媒体形式丰富,提供了很多可能性。真正产业化演出季的推出,也是伴随很多推广活动。京剧尤其需要推广。”

  “我们一直深信本民族的艺术应该有它的广阔认知基础和人群存在,但这个人群需要我们点燃,需要寻找。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试行这些办法。最早的时候,搞讲座、推论坛,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京剧Follow me时尚课堂。就是你跟我学,从单向互动到双向交流的学习过程,让他了解京剧。之后又发展了京剧明星公开课。以某一个相对著名的青年演员,用其个人特色,个人气质和魅力来进行京剧传播,带有一些真人秀的感觉。”

  “我们还延伸出新想法,搞一些京剧体验活动,在比较小的范围内,人群不一定很多。我们的传播手段在不断发展,相信在这样的思路下还会延伸出更多介绍京剧、传播京剧的途径,包括利用自媒体,也包括媒体朋友对我们的支持,在不断地发酵京剧传播手段。很多年轻人,非常偶然的机会了解京剧后,会发现京剧不是想像中得那么慢、那么枯燥,很有魅力。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京剧恰恰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这是一种好的趋势和倾向。所以,现在剧院除了剧目建设、人才培养这些重大的工程外,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艺术推广,用各种手段,作为战略性的任务把京剧美好的东西传播出去。”

  拓展舞台

  周信芳戏剧空间成为京剧展示新主场

  2015年上海京剧院搬迁到新址,同期也启用了周信芳戏剧空间,在这个小剧场里,形式新颖的活动和演出更加精彩纷呈。

  “周信芳是上海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代表了上海戏剧文化的时代。一直以来,上海没有周信芳大剧院,也没有周信芳大舞台,我们有这份心,上海应该要借用周信芳这样一个时代的标志来建一个演出场所,这是一个外在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周信芳的艺术概念是非常开放的观念,他始终是把京剧视为戏剧。他一直说我是戏剧人,京剧是戏剧,他一直强调京剧要有整体的戏剧观念。所以,我们把300多人的剧场命名为周信芳戏剧空间,就是想赋予这个空间有更大的包容性,而不止是局限在我们目前所认识的京剧。在小戏剧空间里可以去实践更多的戏剧梦想,可以容纳更多实践性的剧目。当然也可以去尝试利用剧场环境,离开扩声还原真声的演唱,可以做多维戏剧探索。我们搭建这样的空间也是希望鼓励一些多元投入,激发艺术创造力,在这方面将来会不断跟进,提供更多支持。”

  剧目创新

  用制作人制度改变艺术生产方式

  改革是不断推进地过程。过去的改革着眼于队伍规模建设,精兵简政、减少冗员;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就意味着机制、体制改革。不仅有管理模式,还包括艺术生产方式。

  “怎样有效组织各类资源,最大可能去激发艺术的生产力,激发艺术的创造力?原来以行政架构为主得决策机制,现在面临着挑战。怎样有利于艺术生产的激发,有利于创造力的激发是更重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有意识得尝试,不同单位所有制互相融合。比方说,我们曾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新编京剧《金缕曲》,;和民营剧团合作过《关圣》,将来还会和民间公司策划剧目,或者包装我们的演出项目,推出我们的著名艺术家,让社会影响更广泛,甚至于面向海外做这些工作。”

  “这都是在新体制机制下才有可能完成的。如果我们恪守单位行政所有制,人员资源不能互相交汇,不能互相借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院团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更换思路,要有大作为。”

  “院团的艺术生产水平也要根据内部机制转换。比如说,生产更加规模化、规范化,包括生产方式、制作人的问题。制作人制度的优势在哪里?制作人制度和现行的国家事业单位京剧院运行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最近请了一些老师,请了一些在项目制作方面比较有经验的人,给我们的管理团队讲课。有做话剧的,有做电影的,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及实战经验来跟我们交流。其实他们过往的实践也是在相似的环境下进行,当然每一个项目都会面临新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化解,如何克服,如何把各种资源在有规范、有原则的前提下整合好,这也是我们将来体制改革、剧目生产机制都要面临的问题。”

  艺委会加项目化使原创剧目更加适应市场

  除制作人制度的建立,上海京剧院还将成立艺委会,为剧目创排提供决策指南。

  “艺委会,就是让剧院行政、党政领导班子在作出艺术行为决策之前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一个人的经验总是有限,在决策之前让你知道这个项目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或者说,让你知道还可以有更有意思的途径和可能性,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有效的机制。艺委会就是帮助拓展眼界,能够吸纳各种意见作出相对清醒的判断。”

  “制作人制本质是项目制。从建立目标开始,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在一定的资源配置下实现。包括市场影响力、市场追求、市场目标、营销目标,都非常具体。这个项目是相对独立进行的,责权力非常明晰。”

  “京剧的运作,一方面要考虑现有体制,一方面要考虑京剧这个传统行业特点。一个项目本身和后援体系是非常庞杂的,而这个体系的资源是有限的,不仅要支持这个项目同时要支持很多的项目。资源如何进行有效分配,而不是打架、互相掐,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一个琴师要面对不同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后台支撑成本非常大。比如说,服装人员如何有效支援不同项目。还有一个结算问题,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国家事业单位,有相当一部分国家资产资源,要有原则和规则、规范推进这些工作,对我们来说是有挑战的,有新领域要求你去突破,也需要一种智慧。”

  院团改革更是协调发展

  “我们也在不停尝试,一个单位的后援支持,跟其他制作团队互相合作,一般都是通过大的协议,大家约定一些大的原则,然后在细节、小的子项目上进行比较市场化的洽谈。目前来看,在产权明晰情况下进行产权的合作,既保护了国家利益,财政经费投入的准确使用,又激发了创作人员的热情和市场推广的热情。”

  “从内部来说,我们要再培育一批制作人力量。首先是观念方面改变,然后是制度建设。就艺术生产来说,我们一直在寻找自身软肋。舞台监督制度要建立和健全。过去来说,戏班有自己的一套东西,我们叫做文管室、武管室,你要保留它的职能和制作。但现在面对观众的时候,是更加综合的舞台管理模式,这些人要从传统的意识跨越到现代演剧的方法上,自身也需要培养和锻炼。同时,我们也不能舍掉原来传的一套做法。”

  “对外,更多得是演出的规划性,整体推出,要有长远规划,不能临时抱佛脚。还有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机制互相融合,这恐怕是我们将来要做的一些大动作,跟有实力、有影响或一些新兴的文化传播公司合作,互相发挥各自所长。我们在内容生产、剧目打造方面有优势,这些文化传播公司在市场营销、题材选择上敏锐,虽然可能不太京剧化,但有它的资源,有它的想法,这些结合起来,大家把自己的所能发挥出来,在合作框架下负责各自具体的市场行为,用商业方式约定,可能在近两个月内有一个比较大的举动。”

  京剧艺术的发展、推广、传播既要创新又需保留传统精粹,将最新经营理念、传播新模式与传统国粹相融合,上海京剧人一直在不断开拓创新。

    相关专题:上海文艺院团改革系列访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