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编辑:陈晔
发布:2015-10-26 16:23:23
编者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给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年5月,上海也出台《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根本上靠改革,出路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文艺院团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国有院团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全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上海的文艺院团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最好契机。2015年10月起,东方网推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上海文艺院团改革系列访谈”,邀请上海各大文艺院团负责人畅谈改革发展与创新推动。
2015年10月26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成立于2011年12月30日的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下辖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和评弹六大戏曲院团。其实,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本身的成立,也是戏曲院团改革的内容之一。
走在前面
“六合一”管理模式顺应发展
“上海文艺院团的改革和发展经过不同的时间,文化特别是文艺院团是有资金的支持,上海当时走了托管制度,把文艺院团托在比较有钱的集团。这些托管集团对于文艺院团资金以及宣传起来非常有益的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院团专业化发展,到2011年,决定进行分类管理,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和评弹这六家都属于戏曲院团,再加上这些院团都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单位,如何对非遗保护传承单位进行传承、发展、保护,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上海是率先在全国进行院团改革建立戏曲艺术中心。这几年走过的路和实践也证明这是对的,在全国也引起比较好的反响。港澳台地区也陆续在走这样的一条道路。现在来看,戏曲文艺院团的改革之路探索,当初定下来的大方向是对的。”
3D电影与戏曲舞台艺术的结合
2015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拍摄了3D昆剧电影《景阳钟》、3D越剧电影《西厢记》,加上之前拍摄的3D京剧的《霸王别姬》、《箫何月下追韩信》、《勘玉钏》,上海戏曲3D电影工程第一轮拍摄接近尾声。
“舞台戏曲电影和大家理解的电影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主要的电影是基于舞台呈现的。为什么采用科技的方式?传统文化在新形式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如何借用现在的技术和力量去创新和发展,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很多优秀的表演片断会随着艺术家的年龄增长而失去光彩。用电影的方式把舞台上最精华时段的表现呈现下来,让这个行当的演员都能看到,都能学到,这是保护传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因为能够进剧场看演出的人还是少数,一场戏也就一千多人。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戏曲的推广?我们也是想借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吸引大家,让戏曲走近年轻人,这样戏曲将来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春天来临
戏曲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文艺界来说是一件大事。
“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是,讲话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保护、支持、发展戏曲的政策。比如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上海在今年5月份推出了《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都对戏曲院团的事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既有资金、人才,也有政策,乃至全方位的支持。”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振了戏曲人对戏曲事业发展的信心。现在大家的精神状态特别好,这么好的春天,我们要好好的演戏、好好创作、好好普及推广,为戏曲事业的发展出力。这些都为戏曲发展奠定很好的精神基础和人力基础。”
扎根人民是获取艺术灵感最重要的方式
“所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方面创作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演出也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民间当中去。最近上海越剧院创作了反映上海法官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燃灯者》。越剧院演员深入到法官工作过的法院、家庭,跟他的夫人、同事进行交流。深入生活之后,大家都感到很震憾,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是有英雄的,是可歌可泣的。对他们而言,觉得我们有义务反映这些人物,对创作奠定了底气。”
“再说沪剧,沪剧基本上是反映现实题材的。为了更好的创作,主创人员甚至深入到沙漠地区,去敦煌看一下,上海当初怎么支援这些地方发展的,现在发展情况怎么样。再比如说,我们组织青年创作人员和演员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小品的创作到大题材的创作都去反映上海的人文、历史、改革和发展状况的。”
“另一方面,深入基层是把我们优秀的剧目送到基层去,送到田头、社区、工厂、企业和学校去。现在我们也创办了一些活动,比如说沪剧节,就是在上海郊区的田头搞,非常受基层农民群众的欢迎。形成了每年的品牌活动,深入到不同的农村去。再比如说我们深入到学校,对于培养戏曲爱好者,尤其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院团改革
以问题为导向的增量改革
“上海文艺院团改革最大的亮点还是增量改革,基本上是以问题为导向。文艺院团发展到现在瓶颈问题在哪里?资金保障不够、演出设施场地不足、人才培育发展引进上有瓶颈。这次改革全部是把这些瓶颈解决掉。资金不足政府给予资金保障;文化设施硬件不足,政府投资进行改善,都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倒过来,这次改革事实上对文艺院团自身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是文艺院团自身如何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艺院团如何推出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让大家能够喜欢。文艺作品如何更多和社会核心价值相匹配,能够推进整个社会大的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明显感觉到文艺院团自身发展的压力非常大。因为这么多年来,戏曲发展有它的局限性。在哪里?就是戏曲面临的观众群、受众越来越小,受到网络、电影等其他形式的挑战很多。”
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近传统戏曲艺术
“戏曲的生命力在哪里?就是在观众。有了强大生命力的戏曲观众群,戏曲才可以发展,观众越来越萎缩,戏曲就会成为博物馆里的文化史。这是文艺院团的同志和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就需要我们在剧目、人才队伍建设、市场培育、观众群培育上下大力气。现在最大的瓶颈在哪里?就是一方面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知识、能力的底蕴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地提升。另一方面,除了戏曲自身发展,还要懂得调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共同发展。”
有力举措:
院团队伍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
“院团好不好,院团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要,文艺院团的特殊性在于,要懂艺术、懂经营、懂管理、懂市场,是复合型的人才。目前,我们正面临人才待继的问题,戏曲本身寻找领导有些难度,所以才公开招聘,这也引起全国比较大的反响,希望以此来加快领导干部的成长。我们也在尝试和探索。在领导队伍中,因为缺经营和管理人才,可能会借助一些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比较好的地方,引进一些人才。”
“另一方面,我们比较缺的是艺术创作生产过程中的创意型人才,比如说戏曲导演、作曲、唱腔设计、舞美、灯光等等,这些都是艺术本身的创意人才,一方面我们在培养,一方面通过合作、引进、交流等方式在加快成长。”
创新前卫性试验首推小剧场戏曲节
2015年上海戏曲艺术中首推小剧场戏曲节,鼓励新人、新作和原创作品,更希望在戏曲表现形式上有全新的表现形式,这在戏曲创作中可谓创新之举。
“创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创新首先需要创新的人才,比如说剧本、导演、舞美、灯光等等。创新还要接受戏曲创新的人,一般来说,老的戏迷是不接受的,年轻人是比较创新的。如何在传承之外进行一些探索?我们想把年轻人的群体固定搞一个小剧场戏曲节,主要是做一些前卫性、试验性的工作,培育一批年轻的导演、编剧,包括舞美、灯光,通过创新将来会由小作品到做大作品。”
“另一方面,他们创作的作品适合年轻人,大部分的年轻人会通过新作品了解戏曲,走进剧场。目前来看,效果不错,今年是第一届,我们推出了七场大戏,推出以后一票难求,媒体和各方面都很关注,年轻人很踊跃。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总结和探索,看将来这条路如何走得更好。”
保持上海戏曲影响力要走出去
“上海的戏曲在全国历来有半壁江山。上海的戏曲,第一是历史比较永久,在全国很有影响,第二是流派比较全。第三是名家、名作比较多,一直非常有影响。近几年来,外地的戏曲界非常注重宣传和品牌影响力,尤其是戏曲界很多人都要来上海,成不成功都要来上海走一遍。”
“我们推出了中青年的艺术家也非常有影响力,但是如何形成集聚式的扩散效应确实需要做一些工作。戏曲艺术中心成立以后陆续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2013年组织六个团到北京展演,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很多戏,比如说评弹,大家当时认为是过不了长江的,结果在北京一票难求。后来在长三角地区搞过,特别是沪剧、越剧、淮剧在长三角地区拥有大批的观众。今年我们会把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以后在原创剧目上从新创作集中在北京进行展演,六台大戏从10月29日到11月7日在北京梅兰芳大戏院演出,北京的观众非常期待,看一看新时期上海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新成就,我们的演员实力、我们的作品影响力等等。”
上海戏曲发展到今天,正是有戏曲观众们的支持。文化发展最终的生命力在观众,我们的文艺作品最终的影响力多大也是体现在观众。希望更多的观众、更多的青年人走进戏曲、关注戏曲、热爱戏曲,我们会发现生活会不一样。
(记者:王霖 摄像: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