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滚 动

原 创

东东出品

代表连线

独家直播

城市更新中如何以旧“焕”新

  昔日粮仓变成艺术秀场,曾经的船厂蜕变为现代剧院。伴随着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全线贯通,一座座满载城市记忆的历史遗存经过功能再造,实现了华丽转身,已另一种姿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近日,市人大代表就浦江两岸贯通情况开展集中视察,城市更新中,如何以旧“焕”新,提升城市的品质,同时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并赋予其新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代表们的关注焦点。[详细内容]   [查看往期]

我有话说参与调查
  2017年最后一天,随着上海徐汇滨江4.5公里龙水南路-徐浦大桥段、上海浦东滨江7公里川杨河-塘桥段等建成,正式宣告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事实上,浦江沿岸贯通,不仅是一次空间缝合的实践,也承载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优化和文化功能集聚等诸多诉求,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步。黄浦江,上海曾经最重要的生产岸线之一。翻看浦江两岸开发的历史,工业发展的印记遍布其中。
  “城市更新需要全新的理念”,市人大代表曾明认为,与传统的大拆大建不同,城市更新除了完善空间形态,更加需要产业保护、文化培育,如何在完成城市再开发的同时,做到不破坏城市文脉,不改变固有的城市肌理,不调整原有权利人的权利,上海需要倾注更多智慧。

  曾明也提到,城市更新需要建立一个全土地合同周期,将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广泛的空间维度,更加注重项目的长期持有和拥有管理权,其投资周期比较长,回报的周期更长,“如何解决好项目回报的问题,能不能将有些更新资产在更新过程当中部分的抵押或者质押,这样可以解决企业融资方面问题,”曾明也建议,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城市更新中的主体作用,做活做精分类项目。

  其实不仅是浦江两岸,在此之前,上海已有多例“活化”利用历史遗存的实践: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如今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其外立面仍然保留老厂房的外部形态,其功能已转型为传播人文艺术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脱胎于前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八号桥,是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原上海老水泥厂基础上建成的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已成为申城文艺青年青睐的聚集地;以及前身为荣氏福新面粉厂的莫干山M50创意园、从前苏州河畔造纸厂变身的江南场创意园、沪上时尚新地标的十六铺码头……“活化”利用历史遗存,把历史镶嵌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已成为城市更新中留住城市记忆、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