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滚 动

原 创

东东出品

代表连线

独家直播

拿什么留住你 养老护理员

  近日,上海选出的首批50名“最美养老护理员”名单出炉,引起广泛关注。为养老护理员设立市级荣誉,虽非首次,但此次评选收获的社会影响力之大,却是前所未有。在社会各界对养老护理人员投以崇敬目光的同时,上海老龄化日益深入与养老护理人员匮乏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如何让养老护理事业留住更多的人、留住年轻人、留住有专业技能的人,市人大代表高度关注。[详细内容]  [查看往期]

我有话说往期回顾
  根据《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报告(白皮书)》,2015年至2020年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量将超21万,总量将于2018年突破500万,至202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570万。与飞速递增的老龄化进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申城养老护理专业服务队伍扩容缓慢。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上海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约4.3万人。其中,30岁以下的仅600余人(占1.2%);50岁以上的占58.1%。从学历情况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约有500余人(占1.1%);高中(中专)学历约0.5万余人(占11.6%),初中、小学文化成为这支队伍中的大多数。
  对于养老护理队伍面临的尴尬,市人大代表许利认为,收入微薄、工作繁重、社会地位不高,是阻碍人们加入养老服务领域的主要原因,”整天面对的是一群需要照顾的老人,活儿又脏又累、工作时间长、工资还不高;而且,干这一行还不怎么被人重视,没什么奔头,这便是养老护理员”。

  长期和养老服务单位打交道的许利谈到,养老护理因属服务行业,不管入住公办还是民办,护理费基本是按月分级向入住的老年人收取。公办机构用人开支相对民办,来源稳定标准固化;但民办的因获取各级政府、企业赞助补贴机会相对较少,如按负责人数、护理级别、工作量、工作时间进行计时工资细分,难免存在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责任风险大之间的不对应问题。

  “干这行的通常是拼体力、拼毅力,干上几年就转行,熟练的不断走穴离巢,新来的又难以承受压力,人员流动性大,多数没有综合保险保障,吃住自行解决,几乎是在这行干活的普遍现象”,许利认为,对职业前景没有期望,感觉未来没有保障,是导致了养老护理人员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文化素质低与知识匮乏也为其提升职业等级带来了阻碍。

  为此,许利指出,要解决老年群体急速增加而合适的劳动力、专业服务人员增速不快的局面,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度引导和人才引入上给出更为可行的政策与积极应对的手段,要研究从事养老护理行业人群的发展方向,规划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蓝图,预留出高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明晰护理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和空间,以鼓励更多的人走上为老服务的职业化队伍中去并从中受益。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已经出台各类扶持政策,以解决当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服务人员技能弱、人才缺乏等问题。如《上海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扶持政策》中规定“养老机构招用持有养老护理员初级、中级、高级等级证书的护理员,分别按持证人数乘以本市上年度最低工资10%、15%、20%的标准给予养老机构奖励补贴”。

  此外,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本市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民政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专项)规划(2015-2020年)》,明确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推进规范化养老护理服务,完善养老护理员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探索技能考核、业绩评审、考评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今年年初,市民政局等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形成一支规模与需求相适应、年龄梯度适当、等级比例合理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目标。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政府为解决这支队伍稳定及待遇问题,已迈出一大步,决心是坚定的”,许利指出,除了加强待遇保障、明晰职业发展愿景,提升养老护理队伍的社会尊严,也是当务之急。

  “卓越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科技研发这样高大上的工作者,也需要具有匠人精神、在平凡岗位默默耕耘的劳动者”,许利认为,养老护理岗位虽然平凡,但是不可或缺,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入,养老护理人员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她建议,能否参照护士界的南丁格尔奖,也为养老护理从业者中的佼佼者设立专门奖项予以表彰,从而营造尊重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氛围,提升其职业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