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上海现有各种阅读组织3万余个,各类书店8000余家,一批实体书店在上海的“重生”引人注目。大量设计精美、功能综合的阅读空间正在上海涌现。
“此外,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互动阅读活动,也极大提高了阅读文化在市民中的推广辐射力”,林丽平提到,诸如上海图书馆举办的阅读马拉松、以及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延伸平台的思南读书会等一批常态化阅读示范项目,在受到各界极大关注的同时,其形式也被迅速复制与推广,为阅读这种生活方式实力“圈粉”。
“政府引导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全民阅读的推广,上海书展就是一例”,林丽平表示,作为上海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上海书展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全民阅读示范平台。据悉,上海书展每年集中展销图书约15万种,展会期间举办的阅读文化活动近900场,“把阅读活动和图书作为并列‘主角’,重视荐书和阅读活动的价值与品质,使得上海书展的阅读推广功能更加凸显”。
“阅读是私人的行为习惯,为何需要法律法规干涉?不读书难道是违法吗?立法促进阅读,真的有效吗?是否又会成为景观式立法?”有人提出了这些疑问。
事实上,为阅读立法并非新鲜之事。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少发达国家都将推动全民阅读视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以立法方式推动。如美国1998年推出《卓越阅读法》,2002年再推《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旨在通过阅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日本在2001年出台《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有义务推进儿童读书活动,从而改善儿童读书环境。韩国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读书文化振兴法》,也都旨在促进读书活动和文化发展。
“为阅读立法,其核心是明确规定政府的法定责任与义务,而非对读者个人施行强制约束”,林丽平认为,从目前现有的法律文本来看,相关立法重点对全民阅读的发展规划制定、经费投入、组织保障、人才队伍、阅读资源、阅读服务等方面作出规定。“通过立法对公共阅读服务中不同主体进行规范,有助于阅读推广工作的科学化和机制化运行,推动进一步汇聚政府资源和力量,促使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阅读资源利用效能,形成长久有效的机制保障。”
据了解,《上海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从去年开始开展调研和起草,目前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