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小型餐饮临时备案公示卡的有效期是一年,到期可以延办,最多延办两次,意味着有了公示卡的商家最多可以经营3年。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三年到期以后怎么办?”张辰指出,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纳管,3年是个缓冲期,最终目的是合法化经营。缓冲期过后,制度如何设计,要想清楚,有个明确的口径和说法,要处理好临时性备案制以及长久性食品安全的关系。
“是否存在一种情况,小餐饮备案期间因为食品卫生、油烟扰民等问题被勒令停止经营,又到其他区域换个‘马甲’重新开店。对于这种情况,新区域的监管人员能否及时掌握情况”,市人大代表黄惠敏认为,要对备案经营者进行全面监管,还需要加强经营者档案管理,建立起市与区、区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备案纳管之后,监管人员的任务更重,但监管职责不能松懈,”市人大财经委专职副主任委员吴祖强建议,要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还需要借力信息化管理手段。他建议,可以开发App,监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将已纳入备案的小型餐饮店的备案情况、检查情况和整改投诉等信息调取审核,减轻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
事实上,申请备案纳管并非无门槛。根据《管理办法》,纳入备案管理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确保食品和卫生安全,不能扰民和影响环境,且周边群众的确有生活需求。
也就是说,虽然《办法》松绑了小型餐饮店铺在房屋属性方面的要求,但在食品安全和油烟不扰民等方面并未放松底线。食品安全卫生不合格、经营场所属于违法建筑、油烟扰民等餐饮服务提供者,仍将被取缔。
在监管方面,备案餐企与持证小餐企实施同等食品安全标准。区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对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规划布局及日常监管负有法定职责。同时,由于备案单位的经营场所在居民小区内,其业态就受到严格限制。如果要加工热食,不允许采用煎炸、烘焙等加工方式。冷食类食品、冷加工糕点、生食水产品、凉拌菜和预先拌制的色拉等则被明令禁止经营。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市人大代表张辰指出,小型餐饮纳入备案管理,并不代表其合法化了,与持证经营同等了。备案纳管是一种暂时的救济手段。救济的目的,是引导这些小型餐饮最终依法取得经营许可,实现持证经营。“通过纳入监管来逼迫企业按规经营,这是一种倒逼机制,而非‘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