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滚 动

原 创

东东出品

代表连线

独家直播

上海垃圾分类17年:“绿色账户”激励作用有限

  早在2000年上海就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如今17个年头过去了,大多数市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升,但垃圾分类工作却不如人意。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前端垃圾分类以及运输环节缺乏刚性约束措施;末端处置环节能力不足;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详细内容]  [查看往期]

我有话说往期回顾
  根据2016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调研报告》,上海居民环保意识平均得分77.62分。然而与居民环保意识得分较高形成反差的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仅为52.25分,较低的关注度体现在小区垃圾混杂情况依然普遍。报告显示本市小区干湿垃圾平均混杂率达8成以上,平均每个小区每天混杂垃圾量达787千克。
  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市绿化市容局、市商委等十几个部门,为了整合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2012年本市成立了由20个市级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协作推进的联席会议。然而,如今各部门之间的合力、市区之间的联动依然不足,这也使得相关政策的实施打了折扣。

  许丽萍代认为,上海垃圾分类虽然实施多年,但是从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的角度以及上海要力争全国前列的角度来看,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都要重新认识。

  据了解,2016年,本市生活垃圾处置量879万吨,其中回收利用2%,生化利用13.7%。本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与今年3月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目标相比,差距不小。

  “政府把废品回收作为一种资源整体考虑和布局不是很充分,从而导致我们现在废品回收利用体系不是很健全。”

  “政府顶层设计要非常明确。我们现在垃圾末端处置的能力跟建设目标有差距,上海有财力,在基本设施建设上一定要全力做好、尽快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