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去年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6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根据国内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开班列表统计,其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开设小学阶段辅导班次7万多个、初中阶段近4万个、高中阶段1万多个,小学阶段开设的班次比初中与高中之和还要多。
为了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招生的引导下,学生不得不在校外参加各类培训,希望以奥数、奥英等竞赛获奖证书以及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作为敲门砖,敲开名校大门。
“为什么减负减不下来,因为有高考的指挥棒,高考的指挥棒背后是就业指挥棒,就业指挥棒实际上是我们的就业观限制的。”市人大代表金永红认为,从更深层次看,狭隘的就业观造成了家长对课外补习的热衷。
得到一份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许,这意味着孩子要进入好的学校,要在学习上拔尖。“人人都去追求成功,但是我们所谓的成功人士无非就一两个模式,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下,你说我们的学生还能减负吗?”
金永红代表认为课外培训也在落实因材施教,它的存在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吃饱”、“吃好”,那么家长的选择自然会趋于理性。“我们有些因材施教的‘材’在学校吃不饱,这就要做更深地探讨,为什么我们不能提供相应的教育呢?”他认为因材施教,学校教育的方法也应该千姿百态,多一些个性化教育。
但是同时他也提出,如果学校仍然以成绩作为录取人才的主要依据,那么关于减负的一切努力都将变得失去意义。
据了解,去年11月,市教委发布通知,明确各类中小学不得将各类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作为招生录取依据;不得将招生与社会培训机构办班挂钩;不得参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幼升小”或“小升初”的各种学科类班。“教育部门要履行对学校的监管,我认为是正确的,监管的措施一定要落实,现在好多东西仅停留在规定上,在落实上是很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