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国外发达国家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在7-10%左右,而中国仅为1-2%。曾有专家指出,如果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在公众间得到普及,每年大约将能挽回90万猝死者的生命。据了解,我国拥有急救证书的公民不到5%。而美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25%。
张岚建议,相关宣传应该加强在人流密集等重点区域的布局。比如,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尤其是在上海的重大活动、集会、体育赛事等大众瞩目的活动中,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人流规模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建议,上海市红十字会和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应形成合力,主动出击,在重点区域通过循环播放视频或现场演示等形式,不失时机地进行紧急救助知识普及,提升公民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认知。
此外,张岚也提出,急救技能培训应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发力。据了解,《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要求:公安、消防人员、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和乘务员、学校教师、保安人员、导游以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人员,应当参加红十字会、院前急救机构等具备培训能力的组织所开展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重点人群必须做到应知应会,不仅应该体现在法规条文中,更需要在现实中落地”,张岚表示。
“曾做过实地调研,现在上海只在初中阶段的生命科学课程中设置有急救相关培训,但只有一两个课时。问了很多学生,这些技能你们会用吗?回答大多是否定。”张岚指出,学习急救知识不等于掌握急救技能,急救培训不能只是听听看看,而是要通过反复实践操作,力求实效。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急救培训都是一次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学生已忘记了操作步骤”,张岚建议,对初高中、职业学校、大学在校生的急救培训应当有一以贯之的系统设计,可以在每年的校运动会,高一、大一军训这些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不定期的强化培训,通过不断巩固,使学生真正形成受用终身的技能。
据悉,目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正在研究制定公众急救方案,今年将加大对急救培训的投入力度,让急救不仅仅停留在专业人士的培训上,且有望以公益的形式向大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