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滚 动

原 创

东东出品

代表连线

独家直播

破解“不会救”代表:急救培训不能只是“走过场”

  近日,长宁区一小学四年级女生在午餐时,疑似异物进入气管窒息死亡,令人心痛和深感惋惜。不懂急救知识错过黄金救助时间,类似的遗憾事件近年来接连发生。如何让急救培训真正“走心”,切实提高公众对急救技能的掌握率,引发市人大代表关注。[详细内容]  [查看往期]

我有话说往期回顾
  2016年11月起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指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率先提出社会急救免责。

  有调查显示,国外发达国家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在7-10%左右,而中国仅为1-2%。曾有专家指出,如果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在公众间得到普及,每年大约将能挽回90万猝死者的生命。据了解,我国拥有急救证书的公民不到5%。而美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25%。

  公民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低是不争现实。张岚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媒体宣传力度不够,覆盖人群有限,主流媒体几乎极少进行此类的公益广告宣传。另一方面,现有的宣传方式缺乏系统规划,呈现零散分布、被动说教的特点。

  张岚建议,相关宣传应该加强在人流密集等重点区域的布局。比如,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尤其是在上海的重大活动、集会、体育赛事等大众瞩目的活动中,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人流规模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建议,上海市红十字会和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应形成合力,主动出击,在重点区域通过循环播放视频或现场演示等形式,不失时机地进行紧急救助知识普及,提升公民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认知。

  此外,张岚也提出,急救技能培训应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发力。据了解,《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要求:公安、消防人员、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和乘务员、学校教师、保安人员、导游以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人员,应当参加红十字会、院前急救机构等具备培训能力的组织所开展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重点人群必须做到应知应会,不仅应该体现在法规条文中,更需要在现实中落地”,张岚表示。

  

  毋庸置疑,近年来,公众对急救重要意义的认知日渐提升,急救培训正进入到越来越多的校园和企业。然而,急救培训年年有,技能用时却恨无。时间仓促、教学不走心,急救培训“走过场”成普遍现状,导致实际收效甚微。

  “曾做过实地调研,现在上海只在初中阶段的生命科学课程中设置有急救相关培训,但只有一两个课时。问了很多学生,这些技能你们会用吗?回答大多是否定。”张岚指出,学习急救知识不等于掌握急救技能,急救培训不能只是听听看看,而是要通过反复实践操作,力求实效。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急救培训都是一次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学生已忘记了操作步骤”,张岚建议,对初高中、职业学校、大学在校生的急救培训应当有一以贯之的系统设计,可以在每年的校运动会,高一、大一军训这些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不定期的强化培训,通过不断巩固,使学生真正形成受用终身的技能。

  据悉,目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正在研究制定公众急救方案,今年将加大对急救培训的投入力度,让急救不仅仅停留在专业人士的培训上,且有望以公益的形式向大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