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滚 动

原 创

东东出品

新闻饭泡粥

独家直播

代表热议上海经济创新转型:人才集聚非常重要

  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昔日的“上海制造”正在向“上海智造”转变,那么上海经济的创新转型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撑?3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夕,东方网特别搭建“上海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与网友交流平台”,在上海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与网民的交流活动中,两位来自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谈及这一话题时表示,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人才的集聚。[详细]

我有话说参与调查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上海经济的创新转型不仅需要高端人才还需要千千万万的创新型劳动者,需要包括高级技工在内的专业人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降低就业负担;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然而,在上海,职业教育主要还是大专以下的低层次教育,先进制造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乏。
  那么如何吸引人才,并且能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呢?邵志清认为政府最重要的是在人才的评价方面以及选人、用人的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如何创新?邵志清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科研奖励比较多的是体制里的评价,现在应更多的让市场来说话。此外还要给各类人才足够的舞台空间,让他们人尽其才。比如,在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中有较大作为的知识创新人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支撑他们的发展;而技能型人才,一些重大的科创平台则应提供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为了让人们乐意在上海创业、创新,政府一方面营造较好的环境空间,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用激励机制鼓励、吸引人才。据了解,上海在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先行一步,科技成果转化当中50%的收益都用于奖励主要贡献人员,使人才得到更好地激励。
  来自产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徐小平在多年带徒弟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我带了很多徒弟,总结下来有这几个缺陷:一个是对这个行当兴趣不浓厚,二是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到位,三是所学的内容和企业的需求有脱节。”针对这些问题,徐小平建议在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培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高校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比例。放开应用型大学的自主招生权和课程设置自主权,以吸收优质生源并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让老师与企业充分沟通,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