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在90%以上,但参与率只有20%。知道、做不到,是当前市民对垃圾分类问题的普遍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许丽萍有不同看法。“这种模式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费用问题。保洁服务费用是由政府补贴,还是由物业支付?”许丽萍提到,如果由政府补贴,从长远看,政府不可能拿出一笔钱长期采购这项服务。如果全部由物业公司支付,那么物业企业势必提高管理费用,“如果市民不肯出、不买单怎么办?”
许丽萍表示,从个人角度,不赞成在法条中对物业公司设置过多的责任义务。因为物业公司和居民主要是甲乙方的委托关系,一旦责任过于繁重,物业企业无法承担,也很有可能发生临时“甩锅”的情况。
“在政府层面,除了完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职责是完善政策导向,比如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亟需合适的产品政策和产业政策。”许丽萍也谈到,如何让垃圾分类相关宣传更走心,这方面政府也大有可为。比如,前段时间一些社区组织居民去老港垃圾填埋场参观,很多居民回来后表示很震撼,原来上海每日处理垃圾这么多!实地参观激发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主性。
“立法是寻求最大公约数,最后法规到底如何设置,还需要听取、汇总更多意见。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是高的,只要政策导向合适,垃圾分类是可以推行下去的,”许丽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