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滚 动

原 创

东东出品

代表连线

独家直播

推进垃圾分类 谁该唱主角?

  垃圾分类为何知晓率高、参与度低?哪种推进模式更有效?生活垃圾分类立法,是今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正式立法项目之一。围绕该主题,今年以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就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集运输、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全流程环节,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在此过程中,一些焦点问题逐渐浮现。[详细内容]  [查看往期]

我有话说往期回顾
  垃圾分类是否应该推行?应该。能否做到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未必。

  有媒体报道,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在90%以上,但参与率只有20%。知道、做不到,是当前市民对垃圾分类问题的普遍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思路认为,要让市民实行严格分类很难做到,相关法条很难贯彻下去,所以,不如免去市民的分类义务,转而购买统一服务——由物业公司找一些保洁员,让专职保洁员对垃圾进行集中统一的分类。也就是说,分类出仓的关口在小区,让生活垃圾在出小区门口时严格分类。

  对此,许丽萍有不同看法。“这种模式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费用问题。保洁服务费用是由政府补贴,还是由物业支付?”许丽萍提到,如果由政府补贴,从长远看,政府不可能拿出一笔钱长期采购这项服务。如果全部由物业公司支付,那么物业企业势必提高管理费用,“如果市民不肯出、不买单怎么办?”

  许丽萍表示,从个人角度,不赞成在法条中对物业公司设置过多的责任义务。因为物业公司和居民主要是甲乙方的委托关系,一旦责任过于繁重,物业企业无法承担,也很有可能发生临时“甩锅”的情况。

  许丽萍也提到,除了市民、物业的职责,也关注社区及政府作用的发挥,“在社区、居委层面,如何发动群众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能否通过建立居民自治公约,把各方责任、义务及制约措施进一步明确,通过自治,引导市民更好地参与分类行动中”。

  “在政府层面,除了完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职责是完善政策导向,比如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亟需合适的产品政策和产业政策。”许丽萍也谈到,如何让垃圾分类相关宣传更走心,这方面政府也大有可为。比如,前段时间一些社区组织居民去老港垃圾填埋场参观,很多居民回来后表示很震撼,原来上海每日处理垃圾这么多!实地参观激发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主性。

  “立法是寻求最大公约数,最后法规到底如何设置,还需要听取、汇总更多意见。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是高的,只要政策导向合适,垃圾分类是可以推行下去的,”许丽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