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离不开体育设施,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13103个,市民球场473处,市民健身步道457条,市民健身房156个,市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同时不断加强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开放。
残疾人的体育健身也引起了委员和代表关注。“市民健身苑点缺乏残疾人用的健身器材,特别是对肢体残疾者,”金晶代表谈到在社区健身苑点调研的情况你,“难以找到适用我的健身器材,还有健身器材上缺少盲文标识,因为残疾人中能相对比较好运用健身器材的是聋哑人和盲人,加上社区体育指导员在健身苑点很少看到,没人指导。”市残联理事长王爱芬委员认为,“全市一万多个健身点大多缺乏无障碍设施,有的轮椅是进不去的,适合残疾人的特殊器材也没有,还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要重视这项工作,特别在定政策、抓管理时要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
蔡威副主任提到多年前上海体育学院发布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过多、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比例偏低。此外报告提到,近年来体育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它能够占用的时间还是相对局限。加上城市学校体育场地空间有限,拓展也越来越难。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亟待其他渠道的支持和社会协力,包括“家长表率”和“社区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