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资讯>>“新人文剧”风格独特

“新人文剧”风格独特

东方网7月21日报道:从《大明宫词》到《人间四月天》,从《橘子红了》到刚刚播完的《似水年华》,“新人文剧”正在以一种集体的姿态进入观众的视野。如果说《大明宫词》和《人间四月天》播出时,对电视剧的评论还停留在是否符合历史的话,那么《橘子红了》以及《似水年华》则让人们完全领略到了“新人文剧”那独特的个性风格。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气质韵味,使得这类剧作成为荧屏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新人文剧”的“另类手段”

央视八套刚刚播完的《似水年华》,拥有了所有“新人文剧”的共同特点:画面唯美、偶像云集、节奏舒缓、爱情纯美。其实早在《大明宫词》之前,已经出现过一批所谓的“作家电视剧”。不少观众还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北京作家刘毅然等一批文学界人士根据茅盾名著改编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由郁达夫原作改编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电视剧。当时这些剧作也曾因其明显有别于一般电视剧的文学底蕴和人文气息而引起观众以及评论界的关注与议论,尤其是《霜》剧颇受好评。它们可以说是“新人文剧”的发端。

“新人文剧”与一般电视剧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整部戏不靠故事情节,而是靠人物内心的情绪来推动。它的故事比较含蓄,台词比较晦涩,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排比句或诗话的对白。从表现手法上,它的画面很唯美,人物服饰也精美绝伦,无处不在的音乐更烘托出抒情的氛围。收看《似水年华》的观众发现,这部“新人文剧”除了具备它前辈的特点以外,还带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黄磊在片中大量运用了手绘素描动画的超现实主义浪漫手段,让人吃惊不小。比如,“文”与“英”行走在一片金黄色的枫树林中,两人一拍手,树上的枫叶居然随之翩翩起舞……此外,“文”用动画建造起一座高塔遥望海峡那边的恋人,以及湖水旁、草滩边、荒野上一个孤独行走的小人等,以此表现“文”对“英”的思念。

其实,每一部“新人文剧”都或多或少地挑战着传统电视剧的故事模式、表现手段,甚至是制作态度。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大明宫词》中的台词:很重的戏剧腔,大量夸张的文学化语言,排比、对仗随处可见。这样的一个剧本,导演李少红承认是有“创新”的成分在里面,她想通过与以往不同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格。

“新人文剧”引出不同声音

然而,对于“新人文剧”这个新名词,很多观众各抒己见。有人认为,这类剧都有一个病态的内核,如《橘子红了》表面很新潮,骨子里却很陈腐。也有人提出,“新人文剧”虽有莎士比亚戏剧似的冗长拗口台词,却没有莎剧情节那样的波澜起伏,这使普通观众难以进入剧情,像《似水年华》节奏太慢,故事浪漫得让人觉得不可信。还有人指出,这类剧的外景除了江南还是江南,给人感觉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黄磊在接受采访时说,“新人文剧”这个名称是企划宣传创造出来的,并非他个人有意为之,他只是想拍出一段美妙的爱情体验,并没有去过多受制于“新人文剧”这个框框。

评论家邹平表示不同意“新人文剧”表面很新潮而内核陈腐的说法。他认为,如今大量电视剧互相复制,已经成为“制造娱乐”的快餐,这使得创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和观众的鉴赏力不断下降。而“新人文剧”的出现,使这种快餐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好现象。

北京影视评论家解玺璋认为,“新人文剧”的成功主要在于其包装方式,它的拍摄称得上精致,追求精细,也迎合了观众追求精致生活感觉的心理。然而实质上,这仍是一种浅层面的“文化”,距离真正“人文”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解玺璋认为,评价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不要用太专业的眼光来看,也不必学究气太重。实际上,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电视剧,只是一种娱乐形式,即使是一部如《大明宫词》或者《橘子红了》般制作精致的电视剧,观众也不能完全要求它达到精品艺术电影的程度,观众爱看,市场接受,这就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标志。

东方网7月21日报道:从《大明宫词》到《人间四月天》,从《橘子红了》到刚刚播完的《似水年华》,“新人文剧”正在以一种集体的姿态进入观众的视野。如果说《大明宫词》和《人间四月天》播出时,对电视剧的评论还停留在是否符合历史的话,那么《橘子红了》以及《似水年华》则让人们完全领略到了“新人文剧”那独特的个性风格。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气质韵味,使得这类剧作成为荧屏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新人文剧”的“另类手段”

央视八套刚刚播完的《似水年华》,拥有了所有“新人文剧”的共同特点:画面唯美、偶像云集、节奏舒缓、爱情纯美。其实早在《大明宫词》之前,已经出现过一批所谓的“作家电视剧”。不少观众还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北京作家刘毅然等一批文学界人士根据茅盾名著改编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由郁达夫原作改编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电视剧。当时这些剧作也曾因其明显有别于一般电视剧的文学底蕴和人文气息而引起观众以及评论界的关注与议论,尤其是《霜》剧颇受好评。它们可以说是“新人文剧”的发端。

“新人文剧”与一般电视剧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整部戏不靠故事情节,而是靠人物内心的情绪来推动。它的故事比较含蓄,台词比较晦涩,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排比句或诗话的对白。从表现手法上,它的画面很唯美,人物服饰也精美绝伦,无处不在的音乐更烘托出抒情的氛围。收看《似水年华》的观众发现,这部“新人文剧”除了具备它前辈的特点以外,还带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黄磊在片中大量运用了手绘素描动画的超现实主义浪漫手段,让人吃惊不小。比如,“文”与“英”行走在一片金黄色的枫树林中,两人一拍手,树上的枫叶居然随之翩翩起舞……此外,“文”用动画建造起一座高塔遥望海峡那边的恋人,以及湖水旁、草滩边、荒野上一个孤独行走的小人等,以此表现“文”对“英”的思念。

其实,每一部“新人文剧”都或多或少地挑战着传统电视剧的故事模式、表现手段,甚至是制作态度。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大明宫词》中的台词:很重的戏剧腔,大量夸张的文学化语言,排比、对仗随处可见。这样的一个剧本,导演李少红承认是有“创新”的成分在里面,她想通过与以往不同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格。

“新人文剧”引出不同声音

然而,对于“新人文剧”这个新名词,很多观众各抒己见。有人认为,这类剧都有一个病态的内核,如《橘子红了》表面很新潮,骨子里却很陈腐。也有人提出,“新人文剧”虽有莎士比亚戏剧似的冗长拗口台词,却没有莎剧情节那样的波澜起伏,这使普通观众难以进入剧情,像《似水年华》节奏太慢,故事浪漫得让人觉得不可信。还有人指出,这类剧的外景除了江南还是江南,给人感觉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黄磊在接受采访时说,“新人文剧”这个名称是企划宣传创造出来的,并非他个人有意为之,他只是想拍出一段美妙的爱情体验,并没有去过多受制于“新人文剧”这个框框。

评论家邹平表示不同意“新人文剧”表面很新潮而内核陈腐的说法。他认为,如今大量电视剧互相复制,已经成为“制造娱乐”的快餐,这使得创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和观众的鉴赏力不断下降。而“新人文剧”的出现,使这种快餐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好现象。

北京影视评论家解玺璋认为,“新人文剧”的成功主要在于其包装方式,它的拍摄称得上精致,追求精细,也迎合了观众追求精致生活感觉的心理。然而实质上,这仍是一种浅层面的“文化”,距离真正“人文”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解玺璋认为,评价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不要用太专业的眼光来看,也不必学究气太重。实际上,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电视剧,只是一种娱乐形式,即使是一部如《大明宫词》或者《橘子红了》般制作精致的电视剧,观众也不能完全要求它达到精品艺术电影的程度,观众爱看,市场接受,这就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标志。

来源:文汇报 作者:傅庆萱,吴筠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2002 East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