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视新闻综合频道11月25日报道:今天,是文学巨匠巴金百岁生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位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文坛老人所走过的一个世纪的人生路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一百年前的今天,他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宦世家。然而,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堕落从小就在巴金心里投下了阴影。(巴金:我是最怕了,因为我祖父做生日,那时我家在广元,拖着我磕头,我不磕,还挨顿打)19岁时,巴金离开家庭,踏上异地求学的征程。他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求学。4年后前往法国留学,在那里,巴金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灭亡》,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在这一时期前后,巴金成为中国文坛最多产的作家,他连续发表了《家》《春》《秋》《憩园》《寒夜》等有影响的小说以及散文、翻译作品,并主编了一系列刊物和丛书。这些作品的问世立刻掀起了一股巴金热,作品中所表达的真诚和热情,感染、鼓舞了当时无数的年轻读者。这些读者中也包括后来成为巴金忠诚伴侣的萧珊。1944年,巴金同萧珊结婚,那时,巴金已经40岁了。1952年,巴金来到朝鲜战场前线,和志愿军生活在一起。之后,他以志愿军为主题,创作了小说《杨林同志》以及后来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的小说《团圆》。而1978年出版的《随想录》,可以说是巴金一生思想的总结。在书中,巴金把心交给了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作家陈丹晨:我说过一个意见,巴老自己也同意我的看法,我说你的作品有过两次冲击波,一次冲击波就是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还有一次就是他晚年的《随想录》。)晚年的巴金,仍然积极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他还组织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发扬光大中华现代文学。巴金的声誉还远播海外。法国总统密特朗曾亲自来华向巴金颁发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在日本,他拥有数不胜数的读者;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他但丁国际奖。许多人为巴金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遗憾,但巴金并不在意。他曾说,自己是靠读者养活的。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为读者服务,把心交给读者”。
记者: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