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的上海。那时侯,上海的人均文化设施不足0.1平方米,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2平方米。陆续崛起的文化设施犹如颗颗珍珠把上海点缀得更加美丽。这巨大的变化不仅上海人深有体会,一位国外老艺术家更是感同身受。 帕尔曼是声震世界乐坛的著名小提琴大师。1994年11月,帕尔曼率领以色列交响乐团首次来沪演出。演出在市府礼堂举行,演出结束后,帕尔曼说了一句令上海人汗颜的话,“上海拥有最好的观众,但舞台实在太差了”。因为没有好剧场,上海和许多高水准的演出失之交臂。1993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中芭来沪演出世界名剧《吉赛尔》,因为演出现场连暖气都没有,衣着单薄的演员个个冻得发抖。时任上海市长的黄菊同志在上台慰问演员时表示“这是市府礼堂最后一场演出。我们将建一个大剧院”。此后,上海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提高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轨道中。短短十年,一批引领全国之先、甚至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标志性文化硬件设施拔地而起。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图书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堪称“世纪文化工程”的巨作相继问世。今年8月份,当阔别8年的帕尔曼再度来沪时。他惊喜地发现,上海不仅拥有最好的观众,还拥有了世界一流的上海大剧院。 文化,是最强大的生产力之一。10多年来,上海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在产业资本积累和外部生产延伸上,都作了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成效。上海的文化总投资,“六五”期间为400万元,“七五”期间飙升到5.3亿元,“八五”时又猛增至52.6亿元,“九五”时急跳为93亿元,而“十五”期间的规划则将冲到200亿元。 这些一流的硬件成为“海派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沟通的载体,一批高水准的演出和展览接踵而至,上海大剧院与悉尼歌剧院、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之间的卫星双向传输;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一流院团带来了世界八大经典歌剧、十大经典芭蕾;让中国观众和《悲惨世界》《天鹅湖》近距离接触。上海已成为国际艺人和顶级团体向往和心仪的城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城市风格,已现雏形。在国际图联的大家庭中,上海图书馆的地位与日俱增。全球3000多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而亚洲最具吸引力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每天接待三千人次以上。让世界了解上海,让上海融入世界,文化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
|